7月7日,淮陰師范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興產裕民”實踐團,在指導老師張洪為、井安康帶領下,奔赴淮安市盱眙縣,開啟以“產業調研深扎根 富民興村探新路”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鄉村產業發展探尋新可能。
實踐團首站落于盱眙縣古桑街道辦事處,與政府人員、企業經理座談。

圖為實踐團在古桑街道辦事處與政府人員和企業經理進行訪談。井安康 供圖。
政府工作人員圍繞龍蝦產業“二次創業”布局,勾勒出清晰藍圖:以萬畝蝦稻共生產業基地為依托,借“陽光露珠”稻蝦米打響農業品牌,串聯特色農莊展銷會,推動331省道農旅示范帶建設,讓產業融合成為富民興村新引擎。
政策賦能上,盱眙縣打出組合拳:出臺基金管理辦法,縣財政年投超1500萬元補助稻田改造,古桑街道借此加速產業升級;免費養殖技術培訓下沉基層,為養殖戶添翼;市場監管“一站式”服務,讓企業辦事更順暢。但發展并非坦途,種苗退化難題桎梏產業進階,2025年新戶暴增47%的潛在產能過剩風險,以及深加工環節資金、技術、人才的短缺,都成為產業向上突破的“絆腳石”。
告別街道辦,實踐團與當地知名龍蝦產業公司總經理深談,聚焦產業鏈構建、市場運營與企業責任。為獲取一手資料,成員們一頭扎進田間地頭,與龍蝦養殖農戶面對面。

圖為實踐團向龍蝦養殖農戶詳細了解稻蝦綜合養殖技術、成本收益及加工環節運作實況。井安康 供圖。
農戶們熟稔地分享養殖經驗:3月投苗、4月捕“稻前蝦”、5月底續苗、7 - 8月“稻中蝦”上市,秋冬放親蝦待來年繁育,這套循環模式已爐火純青。盱眙自研的“盱眙一號小龍蝦”,搭配耐水淹稻種、專用肥飼,讓一畝稻蝦田實現水稻畝產約1400斤、龍蝦畝產約500斤,年純收入超6000元,是普通養殖的6倍之多。不過,龍蝦收購價的大幅波動,也讓豐收的喜悅里摻了幾分風險。加工端,液氮速凍技術延長保質期至18個月,為錯峰銷售拓寬渠道,成為產業應變的智慧嘗試。
接著,為吃透產業生態,實踐團又走進龍蝦餐飲門店。

圖為實踐團與小龍蝦餐飲從業者進行訪談。井安康 供圖。
龍蝦季里,門店爆滿、線上訂單紛飛,外賣與電商銷量亮眼,即食產品成為新增長點。廚師們突破經典十三香框架,蒜香、麻辣等創新口味,精準對接多元味蕾。就業版圖上,盱眙約20萬人投身龍蝦產業,龍蝦季服務人員收入可觀,崗位需求隨產業壯大穩步攀升,產業富民的實效,在煙火升騰的門店里真實可感。
行程末尾,盱眙小龍蝦博物館成為實踐團的“產業課堂”。

圖為實踐團在博物館前的合影。井安康 供圖。
透過史料展品,團隊梳理出產業脈絡:上世紀90年代發軔,2000年首屆龍蝦節開啟產業化,“稻蝦共生”模式引爆產量,龍蝦節化作城市名片,融合多元元素鑄就獨特產業文化。如今,產業年產值超百億,撐起全縣農業總產值30%以上份額,助力盱眙坐穩“中國龍蝦之都”寶座。
此次調研,實踐團從政策到終端、從生產到文化,全維觸摸小龍蝦產業脈搏,積累的不僅是實踐經驗,更是服務地方經濟、探尋富民興村路徑的底氣。未來,這份調研沉淀,也將化作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的生動注腳,在富民興村的探索里持續發光。
(通訊員 魏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