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7月4日,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繪夢非遺,藝韻鄉筑”實踐團隊走進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定潭村,圍繞藝術賦能鄉村振興主題,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新安筆墨繪定譚,藝韻賦能振興路
在定潭村村民廣場,兩面帶有徽派建筑特有的飛檐結構墻面成為施展才華的舞臺。團隊成員深入調研當地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將“新安畫派”的筆墨意趣融入創作,精心繪制系列主題墻繪。畫面中,金黃飽滿的枇杷,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支流,層疊錯落的徽派民居青磚黛瓦相映成趣,一幅幅構思精巧、色彩明快的作品,讓原本單調的墻面煥發出新的生機。路過的村民駐足贊嘆:“這畫讓老墻活了,像把整個定潭的山水都收進來了!”
七日內,實踐團完成了多幅融入徽州元素的墻繪作品。畫面中,一葉輕舟仿佛載著千年徽州故事破浪而行,金黃花田與墨綠山林相映成趣。離村前回望,孩子們正指著墻繪中特意預留的“溪水”添畫自己的足跡。藝術為傳統村落注入鮮活氣息,白墻上的山水長卷,正是青春獻給鄉村振興的立體詩篇。
新安醫脈承古韻,定譚菊田探新篇
在定譚村黨總支書記張永峰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前往拜訪新安醫學第16代傳承人李老先生,李老先生詳細講述了新安醫學獨特的診療理念。在他的引導下,成員們走進新安醫學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古老的醫書典籍、制藥工具和各種中草藥標本,古色古香,藥香氤氳,仿佛穿越時空,使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新安醫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仁心仁術”的濟世情懷。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肅然起敬。
目光轉向田野,定潭村特色農業經濟徽州貢菊正煥發產業生機,基地負責人如數家珍:從精準育苗到藥用價值,從滿山金海的收獲圖景到遠銷各地的產業藍圖。金秋時節滿山金黃菊海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空氣中似乎也彌漫著未來收獲時節的淡雅清香。一朵朵貢菊不僅是村民增收的“致富花”,更是定潭立足生態優勢、激活特色農業的生動縮影。古醫學的智慧與現代農業的活力,在此刻交織成鄉村振興的堅實紐帶。
訪農問計知鄉韻,菊枇入畫創標簽
綿綿細雨為定潭村籠上詩意面紗,也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契機。團隊成員走入村頭亭下、巷尾公園,與村民圍坐懇談。老人們緩緩講述著村子的故事,從祖輩傳承的農事經驗,到每年菊花盛開時的忙碌與喜悅。他們的話語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小朋友們也圍在身邊,分享著他們在村子里的趣事,說到開心處,清脆的笑聲在雨中回蕩。
帶著對鄉土文化的深刻體悟,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圍繞定潭茶菊、枇杷等優質農產品,設計開發兼具實用性、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的系列伴手禮及文創產品。力求讓定潭特色“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搭建起鄉村文化與外界對話的橋梁。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繪夢非遺,藝韻鄉筑”團隊立足定潭村實際,以藝術墻繪美化鄉村環境,以深入調研探訪新安醫學傳承與徽州貢菊產業發展路徑,并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文創,探索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模式。接下來,團隊成員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殷切囑托,立志“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以實際行動響應共青團中央關于引導青年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號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