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自然之聲實踐團峨眉山行——于山水間探尋資源保護與生態守護 當晨曦穿透峨眉山的薄霧,灑在青瓦黛檐與蒼翠林海間,成都理工大學自然之聲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背著調研工具,正式開啟了為期數日的峨眉山生態與資源調研之旅。這支聚焦自然生態保護與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團隊,以“摸清資源底數、守護山水本色”為目標,先后走進清音仙境、龍門硐河上游等核心區域,用問卷傾聽民意,用行動清理污染,在實踐中踐行生態保護的青春擔當。
清音仙境門前問民意,摸清自然資源認知度

調研首站,團隊來到了峨眉山標志性景點之一的清音仙境景區門口。這里流水潺潺、古木參天,既是游客感受峨眉山“清音繞耳、仙境入懷”的熱門打卡地,也是了解大眾對峨眉山自然資源認知的重要窗口。團隊成員提前設計了涵蓋“峨眉山自然資源類型認知”“生態保護參與意愿”“景區資源利用建議”等維度的調查問卷,在景區入口處設置臨時調研點,面向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游客開展問卷發放與訪談。
"您知道峨眉山除了自然風光,還有哪些獨特的自然資源嗎?""如果景區推出生態保護志愿活動,您是否愿意參與?"調研過程中,成員們耐心引導游客填寫問卷,同時結合峨眉山的地質地貌、珍稀動植物等知識,向游客科普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不少游客在填寫問卷時主動分享感受:"每次來都覺得這里的山水特別干凈,但偶爾也能看到有人隨手丟垃圾,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保護。"還有家長帶著孩子駐足,借著問卷內容向孩子講解“保護樹木、不破壞生態”的道理。


經過一天的調研,團隊共回收有效問卷300余份。初步統計顯示,多數游客對峨眉山的自然景觀資源認知清晰,但對其獨特的地質資源(如玄武巖地貌)、藥用植物資源等了解較少;超過85%的游客愿意參與景區生態保護行動,但希望獲得更便捷的參與渠道。團隊成員李同學表示:"問卷結果為我們后續提出針對性的自然資源保護宣傳方案提供了依據,也讓我們意識到,‘讓更多人懂資源、護資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龍門硐河上游探污染,志愿拾撿守護碧水

離開清音仙境,團隊前往龍門硐河上游,開展河流污染度調研與垃圾清理志愿活動。龍門硐河作為峨眉山區域重要的地表水體,其水質狀況直接關系到周邊生態環境與居民生活。抵達調研點后,成員們按照分工,一部分人攜帶水質檢測工具,在河流不同斷面采集水樣,檢測pH值、溶解氧、濁度等關鍵指標;另一部分人則手持垃圾袋、夾子等工具,沿著河岸開展垃圾拾撿。


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龍門硐河整體水質情況一般,未出現嚴重黑臭現象,但沿岸存在明顯的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塑料袋、飲料瓶、食品包裝袋等垃圾散落在河邊草叢中,部分垃圾甚至被水流帶入河道,對水體生態造成潛在威脅。"看到河邊的塑料瓶被泡得發脹,還有零食袋掛在樹枝上,特別心疼。"團隊成員王同學一邊彎腰拾撿垃圾,一邊感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垃圾,不僅破壞風景,還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
經過近3小時的努力,團隊共清理出各類生活垃圾20余袋,并對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物進行分類處理。同時,水質檢測數據顯示,河流部分斷面溶解氧含量略低于標準值,推測與沿岸生活污水少量滲透、垃圾分解有關。團隊現場記錄下污染點位與檢測數據,計劃后續整理成調研報告,為當地環保部門提供參考。

此次峨眉山社會實踐調研,團隊用腳步丈量生態,用行動傳遞責任。從清音仙境的問卷調研,到龍門硐河的垃圾清理,每一處細節都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自然生態的保護,既需要專業的調研與監測,也需要大眾的參與和認同。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將把調研數據整理成詳細報告,同時通過短視頻、宣傳手冊等形式,向更多人傳播峨眉山生態保護知識,呼吁大家共同守護這片山水,讓峨眉山的‘青綠’底色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