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悟大運河滋養下的民族交融新篇,7月30日,南京財經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運河文脈連民心”實踐團奔赴常州武進區,開啟了一場以運河為軸、聚焦民族交融新發展的深度調研。這條穿越千年、見證漕運興衰的古老大運河,在新時代正煥發新生,化身為串聯民族情感、激活共興夢想的“團結紐帶”。
運河畔的回民村:古韻新聲共譜和諧作為蘇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城西回民村陡門塘在悠悠運河的滋養下煥發勃勃生機。現代產業的種子在此生根發芽,村黨支將高效農業、鄉村旅游作為發展主線,實踐團成員在“土播營”基地深入了解電商助農模式,并就特色水果水蜜桃、梨的種植與品牌化與村民進行了交流。這種結合當地民族特色與資源優勢的發展路徑,致力于實現生態保護、產業興旺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土播營基地 程婧堯供圖
政策為橋:武進統戰巧筑交融之路在武進區委統戰部,實踐團圍繞“大運河文脈與民族團結”主題,與基層聯絡科科長周斌進行了深入訪談。“我們工作的核心是‘淡化差異、強化認同’,用實實在在的舉措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周科長開門見山地向隊員們介紹。他舉例說,區里鼓勵企業主動吸納如水族等少數民族員工,同時人社部門會“量身定制”技能培訓,有力支撐了“紅石榴就業行動”。團隊成員范晶晶詢問:“周科長,除了就業,在文化層面有什么促進交融的創新做法嗎?”周科長分享:“我們聯合吳中、廣陵等地的新階層人士,成立了‘大運河新階層藝術聯盟’。這個聯盟就是要用藝術創新來挖掘、保護和活化運河文化,把統戰力量融入文化帶建設,讓民族團結的實踐像運河之水一樣,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圖為階層聯絡科科長周斌向團隊成員介紹統戰部相關政策 程婧堯供圖
光影證史:湯德勝鏡頭下的運河民族記憶著名攝影家湯德勝先生六十余載傾情守望運河光影,用鏡頭為這條“母親河”書寫了影像史詩,也為其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出貢獻。調研中,實踐團拜訪了用鏡頭守望運河六十余載的著名攝影家湯德勝先生。在湯老的工作室,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吸引了隊員們——那是1959年運河疏浚的場景。“看,這些汗流浹背、并肩勞作的工人們,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湯老指著照片說,“泥土糊了臉,汗水濕透衣,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運河不只是運輸水道,更是千年流淌的民族交融紐帶啊!”湯老向隊員們展示了他即將出版的《運河存影》影集樣稿,精選的900余幅作品,跨越數十年,記錄了疏浚工程、抗洪救災、百姓生活、城市變遷等。“這些照片”湯老強調,“是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共建家園最真實的見證,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圖為湯德勝老師介紹運河照片背后的故事 程婧堯供圖
工業遺產新聲:運河五號里的民族血脈 調研終點站是“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此地由原常州第五毛紡織廠改造而成,現為大運河工業遺產展覽館。團隊成員通過文獻記載以及歷史照片,了解到近代工業浪潮中,各民族勞動者在運河沿線工廠并肩奮斗的故事,從銹跡斑駁的老機器中聆聽到運河沿岸發展的聲音。這些工業遺跡是運河沿岸共同發展的見證。如今的“運河五號”在保護工業遺產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引入了文化創意、藝術展覽、休閑商業等業態,實現了功能轉型。這種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模式,既留存了城市和民族的共同工業記憶,也為運河文脈的當代傳承提供了新的空間載體。

圖為實踐團成員了解運河工業舊址 程婧堯供圖
穿行于回民村彌漫的瓜果芬芳,感受著統戰政策的潤物無聲,凝視湯德勝鏡頭下各族先輩開鑿運河的雄渾身影,觸摸“運河五號”銹跡斑駁的共同記憶——實踐團成員深深體悟到,常州正是以這千年運河為弦,彈奏出一曲深沉而昂揚的民族共興樂章,這奔流不息的水脈,以其無言的包容與澎湃的活力,在成員心中深植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苗。
通訊員:張宇夢 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