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里的“時間旅行”,了解不同的交易方式2025年暑期,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 實踐團隊緣溪漁雙溪口小隊奔赴雙溪口小學,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到我們日常交易用到的貨幣——錢的發展歷程,于是我們的大學生老師們便通過PPT帶領著同學們開啟了一趟趣味橫生的錢幣里的“時間旅行”。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早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沒有錢,是用什么買東西的呀?”劉佳奇老師的問題剛說完,教室里立刻舉起一片小手。
“用石頭!”“用水果!”“用玩具!”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劉老師笑著拿出一張貝幣的圖片:“猜對啦!古代人用貝殼當錢”。他舉著圖片走到學生中間:“看,這些貝殼是不是很漂亮?因為貝殼不容易找到,所以大家都愿意用它換東西——比如3個貝殼換一只雞,5個貝殼換一件衣服。”
“老師,我見過貝殼!”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同學突然喊起來,“我去海邊撿過,可是為什么現在不用貝殼當錢了呀?”劉老師摸摸他的頭:“問得好!后來人們發現貝殼不夠用了,而且容易壞,就發明了更結實的錢——比如金屬做的銅錢!”

圖片來源:李華泰 攝
“叮——”這時候另一位老師,唐源老師拿出一枚仿真銅錢,放在投影儀下。“看,銅錢是圓的,中間有個方孔,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方便穿繩子!”“不容易滾走!”孩子們的回答此起彼伏。唐老師點頭:“對啦!中間的方孔可以用繩子穿起來,帶很多錢也不會丟,古代人是不是很聰明?”
這時,有位同學突然舉起手:“老師,我奶奶家有個銅錢,是不是和這個一樣?”唐老師笑著說:“對呀!說不定你奶奶的銅錢還是古代人用過的呢,那可是很珍貴的歷史禮物~”

圖片來源:李華泰 攝

圖片來源:李華泰 攝
“接下來,我們要穿越到現代啦!”唐老師拿出一張10元人民幣,“看,這是我們現在用的錢,是不是比銅錢輕多了?”并用PPT為同學們詳細地展示了我國人民幣的發展歷程,通過圖片讓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到人民幣的變化。

圖片來源:李華泰 攝
之后他又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支付界面:“現在呀,我們 even 不用帶錢,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付錢,比如買冰淇淋、買文具,是不是很神奇?”。“我知道!我媽媽用微信買過蛋糕!”有同學說。“我爸爸用支付寶交過電費!”其他同學也忍不住開始跟著喊。唐老師笑著說:“是呀!現代的錢變成了‘看不見的數字’,但它的作用還是一樣的——幫我們買需要的東西。”
這堂“錢的由來”課,沒有枯燥的講解,只有生動的互動、有趣的故事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它像一把“歷史鑰匙”,打開了同學們對“錢”的好奇之心,也讓“珍惜財富”的種子悄悄種進了他們的心里。
對于大學生老師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教學實踐,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 當看到孩子們因有趣的課堂而綻放笑容,因一句鼓勵而眼神發亮,便深刻理解了 “三下鄉” 活動的真諦:用青春的溫度焐熱鄉村教育的土壤,用創意的火花點亮孩子們的求知眼睛。雖然我們僅能用兩周的時間陪伴孩子們,但希望我們交給他們的東西可以讓他們在成長中有所收獲。同時對于參與其中的我們每一位大學生來說,這場夏日里的相遇,早已超越了 “支教” 的定義,成為一段關于熱愛與責任的青春注腳,激勵著更多人投身鄉村教育的公益事業。
通訊員 劉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