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流水潺潺,山路蜿蜒,步履輕盈。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迎八秩赴績”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師生,在宣城市家朋鄉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踏上了尋訪紅色印記的征程。走進深巷,探訪老黨員。此行目標,是深藏于古樸深巷之中的一抹“紅色微光”——77歲高齡,擁有近53年黨齡的老黨員許傳儉同志。
團隊成員探訪許傳儉同志 (夏錦暉 供圖)
行進間,村支書如數家珍,用生動的方言向我們描繪著家朋鄉梅干嶺壯觀的千畝梯田油菜花景觀,依山傍水、青磚灰瓦的徽派民居群落,許氏宗祠等文保單位,以及鏗鏘有力的“磡頭老鼓”等非遺民俗。一路景致宜人,不知不覺地,我們就走進了一條略窄的小巷,巷子的盡頭是一戶布局規整的農家小院……

農家院落 (夏錦暉 供圖)
“這就是我們的老黨員了!”村支書熱情地介紹。雖年逾古稀,許傳儉爺爺依然精神抖擻,笑聲爽朗。“多虧了常年勞動嘛,外面太陽曬,體力才能得到鍛煉!”爺爺笑著說。在得知我們是大學生,爺爺眼中閃爍著欣慰與鼓勵:“我們也認為我們是大學生,在農村我們什么都要學!什么都要會干!”著樸實的話語,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許爺爺講解部隊經驗 (夏錦暉 供圖)
在親切的交談中,許爺爺談吐從容自如,分享了許多獨特的經歷和故事。在他的口中,我們了解到爺爺早年間在部隊里當兵,勇挑重擔,負責軍械修理與冷軋等工作,曾面臨艱巨挑戰——上級要求研制一種能發射3公斤重炮彈、射程百米以上的迫擊炮。身為副班長,他必須身先士卒,在沒有成熟經驗的情況下,僅憑對舊軍械的理解反復摸索試驗。首次試驗時就突發意外,炮彈偏離,炮筒因強大的后坐力后翻,重重擊中爺爺頭部,致使其昏迷并造成輕微腦震蕩,手上更是傷痕累累。即便如此,退伍回鄉后仍繼續投入生產建設。
許爺爺回憶老照片 (夏錦暉 供圖)
退伍回鄉后,許爺爺的奉獻之路并未停歇。他扎根土地,參與糧食加工,躬耕不輟,憑著一手嫻熟的手藝和一副熱心腸,成為鄰里鄉親敬佩的貼心人。最令人動容的是他講述的1991年抗洪往事:那年七月,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在群眾紛紛逃離之際,危急關頭,許爺爺卻逆流而上,用血肉之軀保護供銷社保險箱的安全。他強忍激流的沖擊,咬著牙一步步挪動著腳步,將保險箱轉移至安全地帶。“支撐我的,就是毛主席時代那種忘我的革命精神,是學雷鋒做好事、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爺爺的話語鏗鏘有力,如同穿越時代的精神火炬,使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靈魂接受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
家中灌注的水位線 (夏錦暉 供圖)
爺爺及其夫人很關愛我們這些青年后輩們。采訪間隙,許爺爺的夫人在一旁悄悄地洗凈了滿滿一大盆自家種的李子招待我們。李子入口清脆甘甜,績溪縣的英雄兒女也是——經歷風雨考驗,堅韌如山;胸懷赤誠之心,溫潤如玉。
團隊成員和許爺爺合照 (夏錦暉 供圖)
阡陌縱橫、秧苗油綠是一代代績溪人寒耕暑耘的贊歌;溪潤交錯、水木清華是一代代績溪人雕琢山河的墨痕。探訪深巷里的紅色微光,對話53載老黨員,許傳儉同志“什么都要干、什么都要學的”的樸實奮斗觀、“健康”登記下隱瞞傷病的責任擔當、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無畏精神、鄰里互助的無私情懷,無不是傳承紅色基因、涵養精神力量的生動教材。記憶在自信從容的談吐中撫今追昔,靈魂在有條不紊的敘述中穿越紅跡。這便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