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鄉村,稻香遍野,一群身著藍色馬甲的大學生身影穿梭在田埂村落間,為寧靜的鄉村注入綠色活力。8 月 10 日至 15 日,廣西師范大學 “綠能先鋒” 社會實踐團隊的 學生走進 香泉縣蒼溝 村,開展為期 5天的綠色能源主題宣講活動,通過知識科普、實地演示、技術幫扶等形式,讓綠色能源理念在鄉村落地生根。?
田間課堂:讓綠能知識 “接地氣”?
“鄉親們,這臺太陽能水泵不用接電線,有陽光就能抽水灌溉,一畝地每年能省 300 度電呢!” 在村頭的玉米地里,能源與環境科學專業大三學生陳陽正蹲在田壟間,向圍攏過來的村民演示便攜式太陽能灌溉設備。團隊針對鄉村生產生活特點,將宣講場地搬到田間地頭,用方言講解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場景。村民李大叔摸著太陽能板好奇地詢問:“這東西在陰雨天能用不?” 團隊成員立刻拿出儲能電池模型,通過實物演示解開了他的疑惑。?
在村文化禮堂,一場別開生面的 “綠能小課堂” 正在進行。團隊成員用自制的 PPT 和動畫視頻,向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講解節能燈具、秸稈沼氣等實用知識。“奶奶,咱們家的舊燈泡換成 LED 的,一年能省出買豬崽的錢呢!” 五年級學生王小雨拉著奶奶的手,指著展板上的電費對比表算著賬。團隊還特別設計了 “綠能知識問答” 環節,村民們拿著剛領到的節能燈泡獎品,臉上洋溢著笑容。?

技術幫扶:為鄉村綠能改造 “開良方”?
“張大爺,您家屋頂的朝向適合安裝太陽能板,每天能發 8 度電。” 團隊中的建筑專業學生帶著紅外測溫儀和光照檢測儀,逐戶為村民開展家居能耗診斷。在走訪中發現村里公共活動中心的照明能耗較高后,他們連夜設計了改造方案,聯合公益組織捐贈了 100 盞太陽能路燈。當第一盞路燈在村頭廣場亮起時,圍觀的村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以后晚上跳廣場舞就更亮堂了!” 廣場舞隊隊長劉阿姨笑著說。?
針對村里的養殖大戶,團隊成員還專門制作了《畜禽糞便沼氣轉化手冊》,并邀請沼氣技術專家現場指導。養豬戶陳大哥看著手冊上的流程圖感嘆:“以前只知道糞便難聞,沒想到還能變成燃氣,這可是省錢又環保的好事!” 實踐期間,團隊累計完成 52 戶家庭的能耗檢測,發放科普資料 300 余份,收集村民綠能需求建議 27 條。?
青春感悟:在鄉土實踐中厚植擔當?
“剛開始宣講時,有老鄉覺得我們是來‘作秀’的。” 團隊隊長林薇回憶道,“直到我們幫王奶奶家換了節能灶,她算清每月能省 20 元燃氣費時,眼神里的懷疑才變成信任。” 每晚的總結會上,隊員們都會圍坐在村委會的老槐樹下,分享當天的感動與困惑。計算機專業學生李哲將村民的用電數據整理成分析報告,提出了 “村域微電網” 的構想;藝術專業學生則用墻繪的形式,在村道兩側畫出 “太陽能小鎮” 的漫畫場景。?

臨別前,村民們自發送來自家種的蔬菜,老支書拉著隊員的手說:“你們帶來的不只是技術,更是讓鄉村變美的希望。”XX 大學實踐部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學校 “鄉村綠能振興計劃” 的開端,未來將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組織更多學科力量參與鄉村綠色能源建設,讓青春在服務國家 “雙碳” 戰略中綻放光彩。?
當實踐團隊的大巴車緩緩駛離村莊時,車窗外的太陽能路燈與晨霧中的稻田相映成趣,仿佛一幅綠色發展的鄉村畫卷正在鋪展。這群年輕學子用腳步丈量鄉土,以知識賦能綠能,讓綠色低碳的種子在鄉村大地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