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國家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七月上旬,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航空氣象學院“禾風細雨,興農有方”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四川省蒲江縣明月村與鐵牛村,圍繞非遺煥新、產業融合、氣象助農、紅色傳承、生態保護等鄉村振興關鍵領域展開實地調研。通過走訪與訪談,成員們親身感受鄉村發展脈動,為探索振興路徑積累經驗。
實踐團到達明月村準備開展實踐
非遺煥新·匠心傳承在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中,實踐團重點探訪了青黛藍染設計工作室。通過采訪工作室負責人,實踐團了解到,這位返鄉創業青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引進了非遺技藝,并打造了一家獨具特色的染坊。與其他傳統扎染作坊不同,該工作室以年輕化的運營模式為核心,主打蠟染產品營銷,同時輔以扎染體驗活動,展現出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新的融合。
成員們親身體驗了扎染從布料預處理到沖洗晾曬的全過程,深刻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妙與返鄉青年將傳統融入現代設計的創新活力。工作室堅持使用板藍根等天然染料,并確保體驗環節中使用的水會經過處理之后再排放,避免污染環境。在親手操作中,成員們尤其體會到染色效果對天氣條件的高度依賴——溫度、濕度的變化,特別是晾曬階段陽光與雨水的不可控,直接影響著成品的色澤均勻度和生產效率。這一親歷的“靠天吃飯”困境,正是非遺手工藝在追求產業化、規模化道路上需要重點突破的“天氣關”。
實踐團成員采訪扎染店店長
成員親身體驗非遺扎染
產業融合·富民興村走訪明月村,合作社負責人向實踐團介紹,村里通過“農業+文創+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讓傳統的柑橘、茶葉種植煥發新活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引進的耙耙柑品種,如今已成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這些白茶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正在茶園忙碌的老夫妻告訴實踐團。雖然每斤茶葉能賣到的價錢不少,但老兩口最擔心的還是天氣變化,“一場冰雹就可能讓一年的辛苦白費”。
轉場鐵牛村后,實踐團從游客服務中心了解到,在返鄉青年的帶動下,村里的文旅產業正蓬勃發展。走訪途中,遇到一對正要前往果園套袋的老年夫婦。他們的孩子們都在城里工作,就剩老兩口照看果園,雖然年收入比較可觀,但他們同樣面臨著氣象風險的困擾。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真實聲音,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既需要產業融合的創新思維,也離不開對農業生產實際困難的關注與解決。
成員們采訪明月村合作社負責人
成員采訪投身耙耙柑產業的返鄉大學生
實踐團成員采訪茶農
氣象助農·科技助耕依托氣象專業的技術優勢和實踐經驗,實踐團在明月村扎實開展了“氣象助農”工作。團隊成員充分發揮氣象觀測和數據分析的專業特長,攜帶便攜式氣象監測設備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重點對村內茶田、果園等關鍵農田區域進行氣象要素觀測。在不同時段,成員們認真記錄溫度、濕度、風速等基礎氣象數據,并對觀測點周邊的地形地貌特征進行詳細標注,為后續分析當地小氣候特征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在開展氣象觀測的同時,實踐團還特別注重氣象知識的科普宣傳。基于氣象中災害性天氣預警的專業經驗,團隊精心編制了通俗易懂的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材料。通過走訪農戶、田間交流等方式,向村民詳細講解暴雨、干旱、大風等常見氣象災害的預警信號識別方法,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傳授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和應急避險技巧。宣傳過程中,團隊成員特別注意用當地方言和具體案例進行講解,使村民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實踐團成員分發氣象宣傳單
紅色傳承·使命在肩紅色精神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實踐團成員專程前往蒲江縣成都戰役紀念館,依次參觀了"長夜漫漫"、"挺進川東"、"決戰川西"等六個主題展區。通過這次參觀,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成都并非如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和平解放",而是20余萬解放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成員們對鄉村振興工作有了新的理解——正如革命先輩們用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換來了解放事業的勝利,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同樣需要這種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實踐團參觀成都戰役紀念館
生態保護·綠美家園與此同時,實踐團積極投身鄉村生態保護實踐。倡導生態宜居理念的鐵牛村處處體現著環保細節:垃圾分類亭整齊排列,河道旁豎立著保護水源的警示牌。成員們積極開展了低碳環保行動,沿村道和公共區域撿拾垃圾并進行分類回收,以實際行動維護鄉村環境整潔,向村民傳遞綠色生活理念,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青年力量。
此次深入兩村的調研,讓成員們真切觸摸到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明月村與鐵牛村在文化傳承、生態守護、人才匯聚等方面的探索令人鼓舞。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是一項融合文化根脈、生態環境和青年擔當的系統工程。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扎根鄉土,勇擔使命,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讓青春在鄉村的廣闊天地中綻放絢麗之花!
(通訊員 胡辰宇 高冰雪 王譽璇 陳大林 李林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