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黎倩)7月9日,為探尋“文化賦能、旅游帶動”的鄉村特色發展路徑,解鎖“旅游+百業”“百業+旅游”的融合密鑰,海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循跡瓊崖?紅韻興鄉”實踐團奔赴海南省海口市施茶村開展暑期實踐。26名隊員分為四個行動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居民科普宣講、游客滿意度調研及科學普及服務,形成全方位的實踐矩陣。
圖為實踐團與當地村干部圍坐交流火山石斛產業發展問題。黎倩 供圖
抵達施茶村后,實踐團首站走進村委會,與當地村干部圍坐交流。村干部詳細介紹了火山石斛如何突破地質限制實現“石上生金”,以及鄉村旅游在保護火山生態與創新體驗項目間尋求平衡的具體做法。
圍繞這些核心問題,實踐團以“文化-產業”互動融合為主線,沿火山巖鋪就的小徑深入田間地頭,在石斛種植基地與農戶交流種植技術、產量及銷售情況,了解火山石斛突破地質限制的實際操作細節。農戶表示:“一開始在火山石上種石斛確實難,石頭不保水,我們就摸索著用特殊的基質,還學了滴灌技術,現在不僅能種活,產量還逐年提高,收入也跟著漲。”
實踐團還走進民宿街區,與經營者探討如何在保護火山生態的前提下開展業態創新,同時向游客詢問對當地旅游體驗項目的感受以及對生態保護措施的看法。游客提到:“這里的民宿很有特色,保留了火山村的風貌,而且感覺村里對環境的保護做得不錯,空氣好、景色也原生態,玩得很舒心。”實踐團成員們詳細記錄相關信息,用鏡頭拍下火山石上的綠植、古茶亭的新貌。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講解員引導下,在火山石斛園參觀學習。宋昊琳 供圖
火山石斛作為施茶村的重要特色,其生長情況也受到實踐團關注。成員們俯身觀察生長在火山石上的石斛,詳細了解其生長環境、藥用價值、種植技術及深加工情況。據介紹,施茶村已形成從石斛鮮條采摘到石斛粉、石斛酒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這一產業鏈實現了“石上生金”,帶動全村年增收超千萬元。實踐團成員顏璐在調研筆記中記錄了相關情況。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村史館參觀學習施茶村村史。楊善芳 供圖
當地有“不嫁金不嫁銀,檐下缸多就成親”的說法,這體現了施茶村先民應對缺水環境的生存智慧。實踐團成員在村史館看到陳列的12口大小不一的儲水缸后,對這一說法進行了思考。其間,成員陳敏生蹲下身,用手機近距離拍攝水缸上的冰裂紋路,并不時與其他成員討論。大家提出,這些水缸不僅是文物,還可作為文化IP進行開發,例如設計“水缸彩繪”讓游客參與繪制先民儲水場景,開發“儲水游戲”模擬不同水缸的儲水量計算等互動項目,讓游客更直觀地了解施茶村的水文化。實踐團成員黎倩在村史館的留言本上寫道:“每一件老物件都是活著的歷史。”
圖為“循跡瓊崖·紅韻興鄉”實踐團成員與施茶村干部合影。陳敏生 供圖
在對施茶村的水文化等本土文化進行了解的同時,實踐團成員也關注到,火山石斛產業從種植到深加工的完整鏈條,實現了“石上生金”,為村民帶來了實際收入。帶隊老師提到,鄉村振興需要依托特色產業筑牢經濟基礎,同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