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學子三下鄉:在南疆大地書寫青春答卷
塔里木大學學子三下鄉:在南疆大地書寫青春答卷
七月的南疆,驕陽似火,卻擋不住塔里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科技賦能林果業,鄉村振興展新顏”實踐團隊的腳步。一周里,多名師生深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且末縣的田間地頭,用專業知識解民憂,用實際行動暖民心,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交出了一份充滿青春溫度的答卷。
把“實驗室”搬到果園里
“老師,您看這紅棗葉子發黃,是不是缺水了?”在紅棗園里,果農劉阿姨焦急地向團隊指導老師請教。老師蹲下身仔細觀察葉片,又翻看土壤,笑著解釋:“這不是缺水,是缺鐵性黃化病,得補充微量元素肥。”說著,隊員們已經拿來提前準備好的肥料樣品,現場演示如何科學施用。
為了讓農業技術“看得見、摸得著”,團隊把“流動實驗室”搬到了果園。他們帶著糖度儀、酸度計等便攜設備,幫農戶檢測果實品質;用手機APP記錄土壤數據,分析肥力狀況;還制作了“病蟲害識別圖譜”,讓農戶對照圖片就能初步判斷果樹病情。
在且末縣肉蓯蓉種植基地,隊員馬俊昊發現農戶們采收肉蓯蓉時方法不當,導致品相受損。他立刻查閱資料,結合課堂所學,設計出“分層挖掘法”,并現場示范:“先松周圍的土,再沿著肉質莖慢慢挖,這樣能減少破損。”農戶們跟著學,采收的肉蓯蓉完整度提高了不少,收購價也漲了兩成。
讓“土辦法”遇上“新科技”
“我這招‘草木灰防蚜蟲’,你們覺得管用不?”“土專家”趙大爺在田間勞作時,向隊員們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隊員們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采集了草木灰樣本,用pH試紙檢測酸堿度,又查閱文獻,證實了草木灰的堿性確實能抑制蚜蟲生長。
“趙大爺,您這辦法科學著呢!”隊員興奮地說,“我們再給您加個‘升級版’——把草木灰和水按比例混合,過濾后噴灑,效果更好,還能節省用量。”趙大爺聽了,當即按方法試了試,果然蚜蟲少了很多。
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碰撞”在實踐中時常發生。隊員們把農戶的“土辦法”分類整理,用專業知識分析原理,再進行優化改進。他們還把這些經驗匯編成《林果種植土法集錦》,配上科學解讀,印發給農戶,讓老智慧煥發新活力。
實踐接近尾聲時,隊員們在3文化大堂辦了一場“成果展”。展板上,是2一周來的調研數據、技術方案;展臺上,是用當地紅棗、西梅加工的果脯、果醬。看著這些成果,果農們臉上笑開了花。“這些娃娃來了,我們種果樹更有底氣了!”棗農們說。
離別的那天,農戶們提著自家種的紅棗、西梅來送隊員。“明年還來不?”“一定來!”隊員們的回答響亮而堅定。三下鄉,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接力——塔里木大學的學子們把科技的種子播撒在南疆大地,也把服務鄉村的信念刻進了心里。他們知道,鄉村振興的路還很長,而青春的腳步,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