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醫科大學07月21日訊】(通訊員:馬明月)
為了激活鄉村發展活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鄉村振興為現代化建設筑牢根基,新時代青年挺膺擔當。錦州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醫路遠航實踐團隊以遼寧省葫蘆島市虹螺峴南溝桑葚種植園為實踐地點,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通過與種植人員深入交流,實地調研桑葚種植過程,聚焦種植技術、產品加工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改進建議。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同時,強化大學生勞動教育,提升其專業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探索校地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實踐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在于產業興旺,特色農業產業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桑葚作為兼具食用、藥用和加工價值的經濟作物,近年來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然而,許多鄉村桑葚種植園存在技術落后、產業鏈不完善、品牌影響力弱等問題。與此同時,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通過參與農業生產實踐,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增強勞動觀念和專業實踐能力。基于此,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開展以桑葚種植園為核心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對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和深化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踐基本情況
1. 實踐主題:深耕桑園沃土,賦能鄉村振興
2. 實踐目的:
(1). 扎根鄉土調研,把脈產業發展:依托三下鄉社會實踐,組織新時代大學生深入桑葚種植園,通過問卷訪談、數據采集等方式,全面梳理種植技術、產銷渠道等發展現狀,精準定位產業鏈短板。結合專業所學提出改良方案,以青年智慧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破解發展難題,踐行鄉村振興使命擔當。
(2). 投身勞動實踐,錘煉青年本領:以桑葚園為實踐課堂,引導大學生參與整枝疏果、病蟲害防治等農事勞作,在汗水中厚植勞動精神。同時學習生物技術、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實現專業能力與勞動素養雙提升,鍛造服務鄉村振興的硬核本領。
(3). 深化校地協作,賦能產業升級:借助三下鄉搭建校地合作平臺,高校團隊為桑葚種植提供技術支持,大學生運用新媒體運營、電商營銷等技能拓展銷售渠道。以青年力量激活產業活力,構建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創新動能 。
3. 實踐時間:2025年7月20日-2025年7月21日
4. 實踐地點:遼寧省葫蘆島市虹螺峴南溝
三、活動前期
圖為醫路遠航實踐團成員實踐開始前合照 劉志恒供圖
團隊組建:
(1). 以校內公開招募的形式,面向第三臨床醫學院,發布“三下鄉”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招募通知。
(2). 制定選拔標準,重點篩選具有高度愛國熱情、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經歷,且對“三下鄉”活動感興趣的青年學生。
(3). 通過考核,最終選拔十幾名學生組成實踐團,涵蓋不同專業,形成專業互補的團隊結構。
2. 知識儲備:將十幾名團隊成員分為種植技術、營銷策劃、包裝設計3個小組。
(1). 各小組利用校內圖書館查閱資料,向校內專家請教等線下資源和嗶哩嗶哩、抖音、站酷等線上平臺,自主學習桑葚種植技術、產品營銷、包裝設計知識。
(2). 組內分享筆記,定期討論難點。組間開展交流會,共享學習成果。
(3). 成員還通過農業論壇、設計網站收集案例,模擬設計方案,實現知識互補,為活動開展筑牢知識基礎。
3. 實地對接:在活動開展前2周,實踐團負責人來雙超,李慧,胡彩及核心成員前往桑葚種植園,與種植園負責人進行面對面溝通。提前準備詳細的調研提綱,涵蓋種植園規模(種植面積、員工數量等)、生產現狀(種植品種、年產量、生長周期等)、面臨問題(資金短缺、技術瓶頸、銷售困難等)。溝通后,共同制定實踐活動日程表,明確活動內容(如實地調研、農事勞動、技術交流等)、時間安排(具體到每天的活動時段)、參與人員(種植園配合人員名單)等流程細節。
4. 物資準備:據活動需求,準備農事工具(鋤頭、剪刀等)、攝影攝像設備(高清攝像機1臺、無人機1架,用于記錄活動過程和種植園全貌)、筆記本電腦3臺(用于數據整理、資料查閱)、測量工具、宣傳物資(隊旗、橫幅、宣傳手冊模板)、急救藥品(感冒藥、退燒藥、創可貼、碘伏等)以及必要的辦公用品(筆記本、筆、文件夾等),并安排專人負責物資的采購、登記和管理。
四、活動流程
1. 深入調研,了解產業現狀
實踐團隊抵達桑葚種植園當天上午,與種植人員在種植園開展交流。交流過程中,種植人員通過實地演示和口頭講解,詳細介紹桑葚品種(現有品種名稱、特點等)、種植面積(各品種種植區域分布、具體面積)、年產量(近3年產量數據及變化趨勢)、銷售渠道(線下批發、零售網點分布,線上電商平臺銷售情況等)。
隨后,團隊分組進行實地考察,一組考察土壤肥力等情況,記錄土壤環境情況;二組檢查灌溉設施(水泵、水管、滴灌設備等)的運行狀況和維護情況;三組與植保人員交流,了解病蟲害防治措施(使用的農藥種類、防治周期、效果等),并拍攝記錄種植園全貌及各個生產環節的具體情況。
圖為醫路遠航實踐團成員交流桑葚品種差異 劉志恒供圖
2. 參與勞動,體驗種植培育
在接下來的2天時間里,團隊成員在種植人員的指導下,參與桑葚種植和培育工作。
進行枝條修剪工作,學習如何識別和修剪病枝、弱枝、過密枝,掌握修剪的時間和方法,團隊共同完成1畝桑葚樹的修剪任務。
第二天,參與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實踐,學習識別常見病蟲害癥狀,在植保人員指導下使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通過親身實踐,團隊成員不僅掌握了桑葚種植的關鍵環節和技術要點,還深刻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
圖為醫路遠航實踐團成員正在學習識別枝條 劉志恒供圖
3. 分析問題,提出發展建議
經過為期兩天的調研和實踐,團隊召開內部研討會,對收集到的資料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
總結出桑葚種植園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種植品種單一,目前僅種植幾個普通品種,且抗病性差,近3年因病蟲害導致減產比率很高。
(2). 缺乏標準化種植技術,從施肥、灌溉到病蟲害防治,都沒有統一的操作規范,導致產量不穩定,不同地塊產量差異較大。
(3). 產品以鮮果銷售為主,占總銷售額的絕大一部分比重,深加工產品僅有少量桑葚干,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 優化種植結構: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高產、抗病的優質桑葚品種,進行小范圍試種,觀察生長情況和市場反應后再大面積推廣。
(2). 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種植園開展標準化種植技術培訓,制定涵蓋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標準化種植手冊,規范種植流程,提高產量和品質穩定性。
(3). 延伸產業鏈條:投資建設小型桑葚深加工車間,購置清洗、烘干、榨汁、發酵等設備,開發桑葚干、桑葚酒、桑葚果醬、桑葚果脯等深加工產品,豐富產品種類。
(4). 與食品質量檢測機構合作,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開展品牌建設,設計統一的產品包裝,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渠道,拓展銷售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五、實踐總結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以桑葚種植園為切入點,將鄉村振興與大學生勞動教育有機結合,那些在田間穿梭的日子,讓我們對“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了真切體悟。
1.在鄉村振興方面,我們跟著農戶穿梭桑林記錄數據,圍坐農家小院整理分析,最終提出的改良方案雖不完美,卻是團隊熬了幾個通宵的成果。這些建議或許微小,但能真正被種植戶拿在手里討論,就讓人覺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意義。
2.而在勞動教育中,從被樹葉的汁液染綠的手指,到被枝條劃破的手掌,每個細節都成了成長的印記。當我們把課堂上的病蟲害防治理論,真正用在辨別桑葉病癥時;當用短視頻為滯銷桑葚打開銷路時,才明白專業知識原來能如此鮮活地服務鄉村。那些烈日下的汗水,不僅澆灌出勞動意識的覺醒,更讓我們這群年輕人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分量,以及新時代青年應扛起的責任。
圖為醫路遠航實踐團成員實踐結束后合照 劉志恒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