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無和不興,國無合不強。民族團結是安邦定國的根基。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為此蘭州理工大學石榴籽社會實踐團在蘭州理工大學李坪村駐村工作隊強龍老師的幫助下,走進果園鎮李坪小學,采訪了李坪小學的校長和優秀教師。
圖為實踐團成員初到李坪小學李谷藝供圖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的李坪小學,占地面積3505平方米,建筑面積490平方米。該校服務區涵蓋兩個行政村共8個社,總人口3202人。學校現有6個年級共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57人,在職教師20名。
“家長重視教育,娃娃成績就好,各族未來的希望就在課堂里扎根。”面對部分家庭對教育價值認知不足、學生請假頻繁的困境,馬校長帶領教師深入家訪,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喚起家長責任意識,并共同約定在尊重習俗的同時保障學業,顯著提升了457名民族學生的出勤率。面對師資短缺,他特別感謝蘭州理工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等遠道而來的支教力量,視其為民族團結的生動體現,引導學生珍惜情誼、立志成才、回饋社會。
圖為馬校長與實踐團成員講述學校的發展狀況徐云昊供圖
為筑牢每個孩子的成長根基,堅定“同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起跑線上”的信念。以馬校長為代表的本地教師與支教者同心同德,孩子們就能在有限空間汲取無限精神力量,茁壯成長,這份不分彼此、共育新苗的深情厚誼,正是民族團結最溫暖堅實的基石。
隨后,實踐團成員對李坪小學的語文老師—楊維蘭老師進行采訪。在甘肅省東鄉縣果園鎮李坪小學的課堂上,語文教師楊維蘭用二十年的堅守詮釋著民族團結的深意。面對“學生是否有民族差異感”的提問,她語氣堅定:“全校都是東鄉族娃娃,就像一家人。民族團結的意識,就在每日一起讀書、同桌吃飯中自然扎根。”
圖為楊維蘭老師與實踐團分享她教學中的民族意識徐云昊供圖
楊維蘭老師親歷了教育對促進團結的關鍵作用。她回憶,過去部分家長因觀念落后讓女孩早早輟學,如今通過控輟保學政策和持續引導,“年輕家長越來越明白:上學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各族同胞才能更文稿好攜手發展”。當支教大學生走進校園,她立刻將其轉化為生動教材:“我告訴孩子們,這些哥哥姐姐從全國各地來幫我們——民族團結就是這樣,你拉我一把,我為你加油!”。
青春聚籽粒,心手護和融。盡管學生族裔單一,楊維蘭始終在教學中播種共同體意識:她通過普通話課堂架設溝通橋梁,消除語言隔閡;組織學生與支教大學生結對學習,讓跨地域的友誼在作業本上生根。看到孩子們上課搶答積極、與大學生熱絡聊天,她欣慰道:“孩子的心最純凈,誰對他好,他就和誰親。”面對西北鄉村發展需求,她道出樸素愿景:“民族地區需要更多力量支援。當娃娃們學會互幫互助、同心向上,民族團結的種子就長成了大樹。”如今,她帶過的學生有的考上大學反哺家鄉,有的成為技術人才建設甘肅——這些不同的人生軌跡,共同訴說著一個“像石榴籽一樣緊抱”的未來。
此次蘭州理工大學石榴籽社會實踐團在李坪村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同一顆顆飽滿的石榴籽將高校學子的赤誠、鄉村教育者的堅守與各族群眾的期盼緊緊凝聚。從課堂里的知識傳遞到村寨間的心聲傾聽,每一份努力都在為民族團結的沃土播撒希望的種子。未來,這份跨越地域與民族的情誼將持續生長,讓“民族花”在共同澆灌下愈發絢爛,讓“團結之樹”在青春接力中茁壯成長,真正實現“石榴籽相擁,民族花長盛”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