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滿)7月14日,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篾匠薪火”社會實踐隊赴四川樂山,尋訪宋代點茶技藝傳承人槐序老師,沉浸式體驗千年茶藝,探尋非遺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脈絡。
以器載道,重現宋人風雅 活動中,槐序老師系統展示了宋代點茶十二件核心器具。從炙烤茶餅的“韋鴻廬”,到研磨茶粉的“木待制”“石轉運”,再到擊拂茶湯的“竺副帥”,每件器具皆承載著宋人的造物智慧。“建盞的黑釉與雪白茶沫相映,恰似水墨山河,”槐序老師輕撫陶寶文茶盞解釋道,“這種‘道器合一’的審美,是東方美學的巔峰之境。”隊員們親手體驗了炙茶、碾茶、羅茶等工序,感受古人“于平凡中見詩意”的生活哲學。
圖一槐序老師于茶湯上作畫(吳雨果攝)
圖二團隊成員操作感受(王滿攝)
破局傳承:從“復古表演”到“生活美學” 面對點茶技藝在當代的傳承困境,槐序老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點茶被明代散茶沖泡取代后,已脫離日常600余年?,F代人追求便捷,一次完整點茶需半小時,與快節奏生活形成沖突。”她坦言,當前點茶常被視為文化展演,但真正的傳承需跳脫“完全復原”的執念,“我們應提煉宋代美學符號,弱化技術門檻,讓點茶成為年輕人可觸達的精神享受”。
青年行動:讓傳統技藝“活”在當下 談及傳承初心,槐序老師動情回憶外曾祖父“吃茶”的場景:“茶葉碾成粉末,再用工具擊打出沫浡,一飲而盡,這種儀式藏著中國人對生活的認真。”她鼓勵學生以創新思維延續文脈:“傳承未必身著漢服仿古制,閑時為自己點一盞茶,便是對文化的致敬。”實踐隊隊長王同學感慨:“茶籠輕擊的瞬間,茶湯泛起云乳般的沫浡,讓人真切體會到‘慢下來’的力量。我們將探索點茶與現代茶飲的融合路徑,讓非遺真正走進青年生活。”

圖三團隊成員及槐序老師于茶苑合影(付茂萍攝)
此次尋訪不僅是一次技藝學習,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當建盞中的茶沫如疏星淡月般浮起,宋代文人的雅趣智慧,正通過青年之手悄然續寫新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