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何婷婷 鐘點 秦詩涵)2025年8月13日,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管理學院"紅巖"先鋒志愿服務團,于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下文簡稱"基地")經歷了一場滌蕩心靈的紅色精神洗禮。通過專家精辟的歷史解讀與革命英雄后代的深情講述,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老西藏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在這里交匯共鳴,為新時代青年錨定了精神坐標,注入了澎湃的奮進力量。
星火燎原路精神鑄豐碑——回溯井岡山斗爭的血色黎明 上午8時,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特邀劉文蘭老師,以深厚的學養和飽滿的激情,引領學子們重回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系統梳理了井岡山斗爭這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圖為劉文蘭老師授課。蔣欣穎供圖
她將這段開辟中國革命新天地的關鍵時期,清晰地劃分為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
引兵井岡的偉大決策階段(1927年秋-1928年初),毛澤東同志在秋收起義受挫后,力排眾議,率領工農革命軍向農村山區轉移,并在三灣實行改編,確立“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為革命軍隊注入了靈魂。
朱毛會師與根據地初創階段(1928年4月-1928年7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與湘南農軍同毛澤東部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接連取得多次戰斗勝利,粉碎敵人“進剿”與“會剿”,初步形成紅色割據局面。
艱難曲折的恢復發展階段(1928年8月-1929年1月),面對“八月失敗”的嚴峻考驗,紅軍將士堅守信念,浴血奮戰,逐步恢復并擴大了根據地。
戰略轉移與星火播撒階段(1929年1月后),為打破敵人更大規模的“會剿”,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出擊,開辟新的革命區域,將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燃遍更廣闊的中國大地。
劉老師還特別以沉重的筆觸剖析了袁文才、王佐被錯殺的歷史悲劇。袁文才、王佐作為早期接納并支持革命軍立足井岡山的地方武裝首領,為根據地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卻在“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和復雜斗爭環境下被誤殺。
團隊成員了解學習后深受觸動。一位學生感慨道:“通過劉老師的講解,我們深刻認識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袁文才、王佐被錯殺的悲劇,讓我們明白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牢記群眾路線,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血脈永賡續信仰照征程——聆聽英雄后代的深情追憶 下午14時,蘆繼兵大校以父親夏川同志擔任十八軍宣傳部部長參與和平解放西藏的壯闊歷程為軸,分享了當年十八軍如何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以鋼鐵意志完成“第二次長征”。尤為令人動容的是,十八軍將士們還有一部分是女兵,她們趟過冰冷的河流,為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圖為蘆繼兵老師分享自己與母親進藏前的合照。蔣欣穎供圖
“在藏區,將士們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同胞風俗,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堅持“公平交易,銀元買糧”。“三年到六年,再到一輩子”蘆繼兵大校說到此處,不禁感慨,黨的軍隊與黨的人民永遠緊密在一起。
圖為蘆繼兵大校與團隊成員合照。蔣欣穎供圖
在蘆繼兵大校講述后,“核二代”張旅天同志則帶我們走進了另一段隱秘而偉大的歲月。“這馬蘭花開在這里,就叫馬蘭花基地吧”張旅天同志回憶父親為基地取名字時的話語。
圖為張旅天同志講述自己的父親張蘊鈺同志。蔣欣穎供圖
他分享了在核試驗基地度過的特殊童年,以及父親張蘊鈺將軍等一代核工業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深情追憶父輩們如何在戈壁荒漠中白手起家,隱姓埋名、攻堅克難,用青春和生命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句基地廣為流傳的話,正是以張蘊鈺將軍為代表的無數無名英雄赤膽忠心的真實寫照。除此張旅天同志回憶起父親的好友林俊德52年堅守羅布泊,在患癌生命德最后時間依舊堅持工作,聲音哽咽。張旅天同志強調,父輩們深沉的愛國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青春擔使命奮楫向未來——新時代青年的誓言與擔當 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靈魂震撼與深刻啟迪。從井岡山斗爭的腥風血雨,到雪域高原的艱難跋涉,再到戈壁深處的無聲奉獻,不同年代的共產黨人用忠誠、熱血和生命,共同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信仰之歌,構筑起中華民族精神高地上巍峨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