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的號召,踐行新時代青年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嶼岐黃”志愿服務隊于7月下旬深入青島市基層一線,開展為期四天的系列實踐活動。隊伍以“專業賦能基層,青春助力振興”為主線,先后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七一醫院嶗山醫療區、西海岸新區將軍臺社區及青島福彩四方潤澤老年公寓,通過參觀見學、惠民義診、田野調研、勞動體驗等形式,將中醫藥智慧融入軍民共建、鄉村發展與敬老關懷中,以實際行動書寫青春答卷。
軍地共話岐黃術,杏林薪火映戎裝
7月17日,服務隊首站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七一醫院嶗山醫療區。在院方精心安排下,隊員們參觀了中醫理療科、康復訓練中心及軍民融合醫療展廳。并了解到醫院在航海醫學中應用中醫藥的特色成果——針對海勤人員高發的腰椎勞損、濕熱濕疹等問題,科室創新采用“艾灸+中藥熏蒸”聯合療法,顯著提升官兵執勤適應性;而訓練傷康復中融入的推拿正骨手法,更使恢復周期縮短30%。
“官兵們長期處于高濕、高壓環境,體質易偏濕熱瘀阻。”針灸治療室內,軍醫邊演示邊講解。她手持艾條,在模擬穴位上展示“回旋灸”技法:“風池穴解頭痛,命門穴溫陽祛濕,每個穴位灸至皮膚微紅為度,這是水兵們最歡迎的‘海上暖陽’。”隊員們認真記錄操作要點,并體驗了用于緩解肌肉緊張的“經筋推拿術”。軍醫手把手指導隊員用掌根沿肩胛骨內側緣推壓,力道需“沉而不滯,柔中帶剛”,一名隊員感慨:“看似簡單的推揉,實則對力點精準度要求極高,軍醫們的手上功夫真是千錘百煉!”

圖為團隊成員跟隨引導人員參觀醫院 楊陽供圖 座談環節,官兵代表分享了遠洋護航期間用耳穴壓豆防治暈船、以中藥香囊驅蚊防病的實戰經驗。“一片王不留行籽貼在耳廓‘暈點區’,關鍵時刻能頂半片暈船藥!”護航編隊軍醫的案例令隊員們深受觸動。
田間問診傳藥香,躬身稼穡知鄉情
7月19日至20日,隊伍轉赴西海岸新區將軍臺社區。清晨的村委大院剛支起義診帳篷,便被聞訊而來的村民圍攏。
惠民服務:指尖溫度解沉疴推拿區最為火爆。志愿者們發現七旬村民王大爺右肩活動受限,便采用“滾法”松解其三角肌粘連,再以拇指點按肩井、天宗二穴。“酸脹感竄到小指了!”王大爺驚呼。“這就對了,說明經絡在疏通!”志愿者邊解釋邊引導老人緩慢抬臂,五分鐘后,原本只能抬至腰間的右臂竟舉過頭頂。老人連聲贊嘆:“小大夫手上有火啊,我這老膀子半年沒這么松快過了!”
健康宣教臺前,隊員用方言講解夏季養生要點:“嬸子,您總說心慌憋氣,試試每天按揉內關穴?”說著在村民手腕上示范定位,“這里兩筋之間,順時針揉三分鐘,比喝涼水壓心火管用!”接地氣的表述引得村民紛紛伸手比劃。針對兒童積食問題,隊員教家長用山楂、陳皮煮水代茶飲;為高血壓老人設計“足底按摩+決明子枕”組合方案……現場發放的200份《鄉村中醫保健手冊》被爭搶一空。
田野調研:腳步丈量鄉土脈動義診間隙,隊員們分組走訪村民。在村東頭藍莓種植園,負責人老趙傾訴困境:“咱這‘嶗山金莓’甜度高,可鮮果保鮮期太短,爛在地里心疼啊!”志愿者聯想到中藥炮制工藝:“能否借鑒枸杞制干技術?低溫烘干保留花青素,還能開發藍莓藥膳產品。”老趙眼前一亮:“這路子中!明年試試和你們學校合作!”
村衛生室醫生的講述更顯沉重:“全村慢性病患者占三成,但衛生室僅兩名醫生,連血糖儀都只有一臺。”隊員們記錄下“缺設備、缺培訓、缺藥房”等痛點,計劃回校后發起“鄉村藥匣子”募捐項目,為衛生室配備基礎中醫器械。
勞動課堂:汗滴禾下悟本真23日下午,隊伍走進農田實踐農耕文化。在村民指導下,隊員們為花生地除草。“別小看這活兒!”村民李大嬸示范著鋤頭角度,“根要斷,土要松,苗還不能傷!”看似簡單的動作讓隊員們汗流浹背。大學生張偉起初連鋤柄都握不穩,經反復調整終掌握竅門:“腰腿發力帶手臂,落鋤要像中醫推拿——透皮不透骨!”幽默比喻引來一片笑聲。
采摘環節更顯“實戰”氛圍。番茄大棚內悶熱如蒸籠,隊員們貓腰穿行壟間,指尖需精準判斷成熟度——過生則酸澀,過熟易裂損。兩小時勞作后,一筐筐紅果堆滿田埂,隊員癱坐在地:“彎腰不到半小時就腰酸背痛,鄉親們卻年復一年如此,農業真需敬畏!”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農活 王語晨供圖 楊陽供圖 桑榆未晚艾草香,青絲白發話家常7月22日,隊伍再訪青島福彩四方潤澤老年公寓。與既往不同,此次聚焦“身心雙護”,將專業服務融入溫情陪伴。
活動室內,艾草香氤氳繚繞。推拿組隊員針對老人常見病設計專屬方案:對頸椎僵硬的李奶奶,采用“拿捏風池+輕揉肩井”組合手法;為膝關節退變的王爺爺,則教其自我點按犢鼻、血海二穴。“閨女,我這老寒腿夜里總抽筋咋辦?”面對劉爺爺的困擾,志愿者用艾條懸灸其小腿承山穴,溫熱的穿透感讓老人舒展眉頭:“像個小太陽照進骨頭縫里!”

圖為志愿者們在為老人推拿按摩 楊陽供圖 “傾聽小組”的“往事茶館”飄著茶香。滿頭銀發的奶奶指尖輕撫著一張泛黃的舊戲票,眼中閃著光:“年輕時啊,為了唱好《貴妃醉酒》,寒冬臘月對著雪地練嗓,用土法子含著潤喉梨片……”她聲音微顫,“如今國粹又興了,你們年輕人學戲,更要用心啊!”志愿者深受觸動,握住老人的手:“您當年用梨片護嗓傳承經典,我們用數字技術保存推廣名段——時代在變,戲韻永遠相連!”
臨別時分,隊員們送上自制的“驅蚊安神香囊”。囊中艾葉、薄荷、丁香等藥材均經嚴格配比。“夜里掛床頭,蚊蟲不擾,還能助眠!”百歲老人周婆婆捧著香囊貼近鼻尖:“是太陽曬過的草香味兒,跟我娘當年縫的一個樣……”瞬間勾滿室溫情。
沃土深植青春種,岐黃新綠正蔥蘢
四日征程,“青嶼岐黃”志愿服務隊交出了一份扎實的實踐答卷:在軍營,感悟軍醫“一根銀針守海疆”的赤誠;于鄉野,體味“雙腳沾泥方懂民生”的深刻;至暮年,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心。隊員們用推拿錘的敲擊聲、田壟間的喘息聲、病榻前的應答聲,奏響了新時代中醫青年的擔當樂章。
正如隊長在總結會上所言:“我們帶去的或許是微不足道的服務,但帶回的是受用終生的課堂——它教會我們,中醫的根脈在民間,青春的價值在奉獻。”未來,“青嶼岐黃”將繼續深耕基層沃土,讓帶著艾草清香的關愛,從黃海之濱漫向更遼闊的山川大地。
圖為團隊全體成員合影留念 楊陽供圖 通訊員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