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大學生"學不動"的困局?2025年7月5日至20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業倦怠調研團隊在王瑄、韓愛華兩位導師指導下,奔赴武漢多所高校開展專項實踐,通過科學診斷學業倦怠深層誘因,為高校育人體系改革開出"青春處方"。

圖為團隊成員向受訪者講解問卷填寫要求。劉芮羽 供圖
數據警示:近三成學子深陷學業情緒低谷 團隊創新運用"問卷+行為追蹤+深度訪談"三維調研法,采集700余份有效問卷及課堂出勤、在線學習等實證數據。結果顯示:18.47%受訪者坦言"在學習方面,我體會不到成就感",31.39%深陷"學習挫敗感"。在某職業學院的訪談現場,一名學生捏著卷角問卷傾訴:"高考失利后,全家期望都壓在專升本上,可我對專業毫無興趣......"團隊負責人指出,這種家庭期待與個人志向的錯位,已成為學業倦怠的首要誘因。
年級斷層:從新生"無頭蒼蠅"到畢業班"心跳加速" 調研發現學業壓力呈現鮮明年級特征。大學新生描述適應困境:"高中階段有老師系統引導,進入大學后突然需要自主探索學習方向,一時難以找到發力點。"而一名大四學生邊整理求職材料邊嘆息:"論文卡殼、求職石沉大海,翻開專業書就心悸。"已有研究表明,約20%的高壓群體存在長期焦慮,其中畢業班學生的“目標規劃壓力”尤為顯著。
圖為受訪者正在填寫調查問卷。劉芮羽 供圖
隱憂識別:行為數據撕破"虛假勤奮"面具 為破解學生主觀報告可能失真的難題,團隊創新采用“多源數據交叉驗證法”,即交叉比對問卷自述、課堂出勤記錄、在線學習平臺活躍度等多元客觀指標,相互印證以識別真實狀態。在調研案例中,一名問卷自評"高度投入"的學生,其在線學習活躍度卻持續低迷。深度訪談揭開真相:“刷課平臺只要掛機就有時長,我開著網頁打游戲罷了。”這種主觀積極與客觀消極的顯著背離,精準定位了“隱性倦怠”群體,凸顯了干預的緊迫性與精準施策的必要性。
圖為團隊成員與受訪同學進行訪談事項溝通。何怡春 供圖
破局之道:"三重錯位"呼喚制度創新 基于20余份訪談文本的扎根分析,團隊提煉出核心矛盾鏈:家庭期許與個人志趣錯位、課程供給與學習需求脫節、評價單一與成長多元沖突。中南財大統計與數學學院的改革實踐已初見成效——"學業雙行道"項目通過"教師+朋輩"協同幫扶,使掛科率降30%、競賽獲獎增40%。"這證明緩解倦怠需制度破冰,"指導老師強調,"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推行多元評價體系、強化家校協同,方能筑牢學業支持網絡。"
青年行動:從診斷者到變革推動者 "這份調研只是起點,"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我們將持續追蹤學業倦怠動態,用青年智慧助力構建‘知行合一’的學習生態。"目前,團隊正計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報告,讓這場跨越象牙塔的青春診斷,成為守護萬千學子理想星火的實踐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