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多支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大江南北,從幽深溶洞到海濱港灣,從云嶺山村到童心校園,開展了一系列兼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普教育的生動實踐。五隊五地,既有對地下溶洞與螢火蟲棲息地的科學探索,也有對鄉村文化與古老建筑的深入走訪;既有面向青少年的生物多樣性課堂,也有面向幼兒的趣味海洋知識普及。本次“綠野仙蹤-生物多樣性社會實踐調研”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學子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中的責任與擔當。
2025年7月11日,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幽光尋跡隊”成員赴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開展“螢光守護”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聚焦地下溶洞生態保護與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小隊成員系統考察了溶洞生態系統特征,并對當地珍稀穴居物種展開科學觀測。隨后,小隊將專業調研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在完成野外數據采集后,深入當地校園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講,以青年視角傳遞生態保護理念,為脆弱溶洞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專業力量。
“每一處溶洞都是地球演化的活檔案,每一只螢火蟲都是生態健康的晴雨表。”其中一位成員總結道。從幽深溶洞的科考勘測,到青春校園的科普宣講,再到全民參與的保護行動——這場以螢火蟲為紐帶的生態實踐,巧妙串聯起地質遺產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守護的雙重使命。同時證明了“微小生命也能承載大意義”。那些在溶洞中閃爍的螢火蟲,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成為點亮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星光”。
2025年7月24日,在南澗縣婦聯、縣委宣傳部、團縣委、縣工商聯聯合舉辦的“2025年暑假關愛困境兒童成長營”中,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蒼洱多樣宣講隊”為三十余名同學開展了野生菌多樣性科普宣講。小隊隊員們結合考察過的當地山林資源,講解了野生菌的種類與食用安全知識,并通過與孩子們的互動問答、標語誦讀以及繪畫創作,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掌握實用的飲食安全常識。
“這些孩子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如數家珍,只是缺乏系統的安全知識。”宣講隊員表示,作為地理與環境專業的學生,能用所學專業知識守護鄉村孩子的成長,既“接地氣”又意義非凡。此次活動結合生物多樣性的主題,不僅為孩子們注入了自然科普的活力,也增強了他們對野生菌子安全意識與探索興趣。宣講隊還將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匯編成科普手冊,用青春與專業守護鄉村兒童的成長,在實踐中架起了知識與鄉村的橋梁。
2025年7月27日,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青行綠巡”實踐小隊走進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村,開展以“‘滇’藏故事,‘泊’光流轉”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循著河泊所遺址標識碑與簡介牌,追溯“滇國相印”封泥等歷史印記,又沿著村落主道探訪約二十處螺螄殼建筑遺存——厚實的螺螄殼墻體與紅磚交織,映照出古今交融的獨特景致。與村民的交流更讓他們觸摸到文化的脈動:那些關于貝丘文化的記憶與螺螄房的故事,正悄然面臨失傳的無奈。
螺螄殼建筑不僅是鄉村文化的印記,更承載著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它記錄了當地水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印跡。小隊在調研中意識到,保護這些“會呼吸的墻體”,不僅是守護一項傳統工藝,也是保存生物多樣性在鄉土空間中的獨特見證。因此,他們提出了開設“螺螄殼墻文化課堂”、開展生態修繕和融入文旅線路等建議,倡導通過文化與生態的雙重守護,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隊員們表示,這場實踐讓他們更深刻理解了文化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意義,也體現了青年肩負起守護鄉村生物文化多樣性的使命。
2025年7月28日上午,一場妙趣橫生的生物多樣性科普活動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功啟幕。活動由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綠月尋蹤”宜春小隊精心策劃,以“探秘宜春生物多樣性,共繪自然多彩畫卷”為主題,成功吸引眾多對生物多樣性懷有濃厚興趣的青少年參與。活動中,小隊隊員們介紹了南方紅豆杉、華木蓮、黃胸鹀等珍稀物種的生態價值與保護現狀,并組織自然觀察與動植物繪畫創作,引導孩子們了解自然、關注生態。在活動尾聲,全體參與者共同宣誓,將以實際行動守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此次科普活動,不僅為青少年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搭建了平臺,有效提升了生態保護意識,更為宜春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入了蓬勃活力。作為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綠野仙蹤-生物多樣性社會實踐調研”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綠野仙蹤·綠月尋蹤”宜春小隊此次深入鄉土、立足宜春本土生態特色開展實踐,正是學院引導大學生將課堂所學轉化為科普實踐、服務社會的生動體現。小隊表示,未來將持續開展此類活動,以更多元的形式,號召更多力量守護自然。眾人攜手,共繪生態畫卷,守護我們珍愛的地球家園。
2025年8月8日下午,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海科普”實踐隊走進煙臺市童心學府幼兒園,開展“藍翼·煙臺:山海生靈探秘與守護行動”主題活動。隊員們用故事、游戲和實驗帶孩子們認識海洋生物,啟發他們思考環保問題。小朋友們不僅在繪畫中了解小丑魚、海馬等生存智慧,還通過制作簡易凈水裝置感受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此外,大家共同布置了海洋主題展板,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繼續感受海洋魅力,樹立守護生態的意識。小隊隊員們按照自己的精心設計,帶領孩子們探索海洋生物的奇妙世界,在他們心中播撒保護海洋、守護生態的綠色種子。
本次“藍翼·煙臺”社會實踐活動是學院“綠野仙蹤”生物多樣性實踐調研系列活動之一,也是在校大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有效踐行。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認識了海洋生物,培養了環保意識;也讓實踐隊員們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提升了社會實踐能力。
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創新科普形式,開發更多互動性強的海洋保護教育項目。計劃將活動范圍從幼兒園擴展到社區,并同步開展線上科普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海洋保護的重要性。這支由大學生組成的科普團隊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展現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2025年8月30日,一場富有意義的科普活動在濟西國家濕地公園拉開帷幕。來自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學生們,共同投身于此次以“濕地生態保護”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小隊成員在天鵝湖畔引導市民和小朋友們觀鳥,詳細介紹了疣鼻天鵝、黑天鵝、針尾野鴨等濕地“明星”鳥類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作用。“帶隊專家”接力講解,從專業角度深入剖析了濕地生物類群、植物演替規律及其獨特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植物觀察環節,師生們聚焦荷葉與荷花,記錄其分布密度,并認識到荷花的繁茂不僅是美麗景觀,更是濕地生態平衡與活力的直觀體現。活動通過實地考察、學生講解與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們深入了解濕地生態系統的奧秘,親身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并深刻認識濕地在地球生態平衡中的獨特功能與重要價值。
此次濟西國家濕地公園之行,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戶外活動,更是一次意義深遠的生態文明實踐。它將理論知識與實地體驗緊密結合,讓小隊成員們在實踐中鞏固了專業知識,提升了科普講解能力;同時也為小朋友和市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濕地、珍愛自然的窗口,播撒下生態保護的種子。本次實踐活動有效推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深入傳播,喚醒了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濕地保護、守護地球“腎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強烈意識。
從自然到人文,從課堂到田野,五支團隊用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書寫青春篇章。他們不僅在實踐中提升了專業素養,更在傳播科學知識、守護生態環境、傳承文化記憶的過程中,把個人理想融入了時代使命。點點微光匯聚成炬,匯成青年力量的生動注腳。未來,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學子們將繼續走進社會大課堂,讓青春與家國同頻、與時代共振,用實際行動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持久動力,為生物多樣性這項課題添磚加瓦。(撰稿:劉增瑞、陳夢真、盧廣毅、樊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