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文化潤疆工程,引導青年學子在實地調研中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7月24日,塔里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師生一行人赴和田地區博物館,開展以“探索古城·繪見家園”為主題的文化宣傳“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聚焦新疆多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文化空間融合,通過深度研學、建筑繪畫、拍攝照片等形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青春動能。
研學深耕:在歷史文物中讀懂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活動首日,實踐團在博物館專業講解員帶領下系統參觀了“和田歷史文化陳列”“尼雅遺址專題展”“絲綢之路服飾精品展”等核心展廳。隊員們結合城鄉規劃專業視角,重點考察了古代于闐國城邦布局、絲綢之路驛站空間結構、多民族聚居區建筑風貌演變等歷史脈絡,詳細記錄文物中蘊含的城鄉規劃智慧。“精絕古城的灌溉系統、唐代于闐佛寺的空間軸線,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對現代城鄉生態規劃的啟示。”
建筑繪畫;在建筑中了解和田文化
在博物館里面我們找到了許多文物以及建筑,我們通過繪畫它來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文物的本身。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的護臂這個文物屬于國家級文物表達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文化,該文物菱形內嵌五角星,星間用卷草紋連接體現中華文化符號在當代轉譯。這也十分符合幾何的美麗,也讓我們體會到了文化的魅力。
創意策展:城鄉規劃視角激活文化空間
結合專業特色,實踐團策劃了“古今對話:和田文脈的時空延續”微型主題展。展覽以“歷史保護-當代轉化-未來構想”為主線:“記憶拼圖”板塊:通過老城照片與衛星影像對比,可視化呈現和田老街巷肌理變遷;
“文化基因庫”互動裝置:提取艾德萊斯綢紋樣、民居木雕元素,邀請觀眾拼貼現代建筑設計方案;
“未來文化客廳”提案:團隊提出將博物館、玉巴扎、老茶館等節點串聯為“和田文化慢行環線”,并制作數字模型演示。
新穎的規劃視角吸引眾多市民參與,博物館副館長阿布都熱合曼·麥提圖爾蓀評價:“學生們用創新手段讓靜態文物‘活’起來,為文化空間活化提供了青年方案。”
實踐育人:在行走的課堂中筑牢專業根基
帶隊教師、城鄉規劃系主任張老師指出:“本次活動是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學生通過解讀文物中的空間密碼,理解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與包容性,進而思考如何在城鄉規劃中守護文化根脈。”團隊成員岳好感慨:“站在策勒達瑪溝佛寺遺址復原場景前,我真正理解了‘規劃不僅是設計空間,更是延續文明’的深刻內涵。”
文:溫和 圖: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