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6日,來自豫章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碼上興農·數計振興”實踐隊的14名隊員走進贛州市贛縣區和安遠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化身編程知識講解員、鷹嘴桃直播推薦官等角色,讓“科技”化作連接城鄉的紐帶,在田壟間“寫”新篇。
技術落地田間,智慧播撒鄉土在南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隊員們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場“科技奇妙之旅”,當孩子們戴上VR眼鏡,農田里作物生長的變化、葉片上害蟲蠕動的樣子都清楚地出現在他們眼前,有的孩子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稻田忍不住伸手去觸摸,摸了一手空后還害羞的笑了笑。隊員涂燁方親切地教小朋友們辨認“哪些是該捉的害蟲”,小朋友們聽的十分認真。
實踐隊還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編程小實驗,團隊成員張會博通過使用代碼操控機器人,讓機器人實現直走、拐彎、掉頭等簡單動作,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體驗一下。“這個機器人實驗讓編程從一個抽象概念變為可觸可感的工具,孩子們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一位孩子的母親由衷地感嘆道。
走進安遠縣鳳山鄉井坵村,實踐隊帶來的無人機植保技術讓村民們贊嘆不已:“過去背著藥桶一整天只能噴灑20畝荷塘,如今這‘鐵家伙’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幾百畝呢!”隊員們看著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的喜悅笑容、看著無人機沿著精準計算的飛行路徑將藥液噴灑在葉片上,真切感受到代碼編寫的飛行路徑,正成為助力田間生產的“高效引擎”。
農產承載希望,科技催生長遠井坵村的鷹嘴桃是科技助農的“甜蜜見證”。隊員們頂著烈日采摘、分揀,勞作之余,實踐隊隊員還化身助農主播。“家人們快來看!咱們安遠縣鳳山鄉井坵村的鷹嘴桃不僅個頭大,咬一口更是汁水四溢,清甜中帶著果香,果肉細膩又爽口。買鷹嘴桃,認準井坵村!”隊員陳浩銘向網友們熱情介紹道。
不僅如此,隊員們還在直播中同步推介當地紫山藥、富硒水稻,讓“安遠味道”通過屏幕被更多人知曉。隊員們通過使用這種“采摘+直播”的模式,讓農產品從“田間”直達“餐桌”,破解了“好貨藏深山”的難題,隊員們認為這正是“碼上興農”的生動實踐!
井坵村玉米地也是隊員們體驗農事的好基地。隨著“咔擦”一聲脆響,一個碩大飽滿的玉米從秸稈上被隊員何琦掰下,還帶有一絲泥土的氣息。在采摘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如果一個個判斷玉米是否成熟那未免也太麻煩了!因此,隊員們一起交流、思考要是開發個基于圖像識別的APP,通過手機掃描就能快速判斷玉米的成熟度,這樣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僅如此,隊員們認為還能收集玉米生長周期數據,分析出最佳采摘時間。指導老師裴雨潔說道:“此次實踐隊員們既體會到了農事的艱辛,也在思考中讓科技興農的理念落地生根。”
振興藍圖繪就,鄉村煥發新顏在井坵村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的座談會上,村黨支部書記葉年清道出鄉村發展根基:“同學們要明白,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守底線”。鄉村的蝶變,更是科技賦能與特色農產共同作用的結果。”隊員們深受啟發。實踐隊在井坵村“紫參小鎮”見證了“科技+農產”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見證了紫山藥從種植到形成“紫參十味”美食的全產業鏈。這些實踐讓隊員們深刻理解到鄉村振興既要科技賦能,更要扎根本土!
此次豫章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碼上興農·數計振興”實踐隊的三下鄉之行,隊員們帶著代碼走入鄉村,走進田間,深刻感悟到鄉村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實踐隊全體隊員表示將以更加扎實的行動,讓代碼智慧扎根鄉土,讓更多農產品像鷹嘴桃一樣借助“碼上”平臺走向市場,讓鄉村振興畫卷在科技賦能下愈發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