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東南闕里 古城新相”社會實踐團隊于浙江省衢州市水亭門景區在志愿活動時偶遇楊叔(溫州市全民國防教育協會會長)。長期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退休干部楊叔侃侃而談,通過回溯革命歷史、解讀精神內涵、探討教育路徑,為我們團隊上了一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

"紅軍長征不是簡單的行軍,而是被逼出來的戰略突圍。"楊叔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歷史為切入點,揭開了長征背后的戰略意義。他介紹,1934年,由尋淮洲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委的先遣隊從瑞金出發,以"北上抗日"為旗幟,實則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減輕壓力。這支隊伍轉戰閩浙皖贛,在衢州留下了深刻的紅色印記。談及方志敏的事跡,楊叔聲音低沉:"懷玉山突圍時,方志敏本可脫險,卻因牽掛大部隊返回通知,最終因叛徒出賣被捕。"正是這樣的犧牲精神,讓《可愛的中國》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坐標。他特別提到紅25軍在寧夏單家集的故事:紅軍制定"三項禁令、四項注意",尊重回族習俗,送物資、訪阿公,讓當地群眾從躲避到主動參軍,馬青年等回民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印證了"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真理。
"毛主席說'中國解放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話至今仍有深意。"楊叔指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長征":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四個現代化"是長征,如今的"中國式現代化"更是新的長征。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四個偉大遠征",正是對長征精神時代價值的精準詮釋。在楊叔看來,長征精神的核心有三:一是"舍命為信仰",紅軍為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與國民黨軍隊"為錢而戰"形成鮮明對比;二是"紀律鑄鐵軍",長征中紅軍始終以大局為重,嚴守紀律成為勝利關鍵;三是"民心聚力量",單家集的故事證明,脫離群眾則難行一步,依靠群眾則無往不勝。

"大學生的'長征',就是把專業與國家需求結合。"楊叔對青年學子說,計算機專業可投身網絡安全,理工科能鉆研國防科技,"紅客守護網絡邊疆,也是另一種保家衛國"。他以自身經歷勉勵大家:"從'想四處游玩'到'做有意義的事',格局變了,人生的方向就明了。"針對不同群體的國防教育,楊叔提出"分齡施策"理念。對大學生,他強調"專業報國":"現代戰爭不僅是槍林彈雨,更是網絡攻防、科技較量,每個專業都能找到報國坐標。"對中小學生,則主張"故事育心":"通過烈士墓前的沉思、紅色故事的熏陶,讓愛國情懷自然生長。"他特別提到在衢州烈士墓前遇到的小學生:"孩子純真的敬意讓我感動,這說明紅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他看來,國防教育不是空洞說教,而是讓年輕人明白:"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種精神力量,能幫我們跨過任何坎。"

分享會結束時,楊叔寄語青年:"2026年長征勝利90周年,你們將是傳承精神的主力軍。記住,走自己的長征路,就是對歷史最好的致敬。"這番話,讓在場學子深刻體會到:長征從未遠去,它是心中的信念、腳下的征程,更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