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恩施,山風裹著草木香。華中農(nóng)大外國語學院赴湖北恩施暑期實踐團隊員們踏著晨露而來,用七日時光,在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上,刻下屬于青春的探索印記。
7月18日,恩施州博物館里,土家文物在光影中低語。褪色的西蘭卡普織錦藏著經(jīng)緯密碼,復原古鎮(zhèn)的榨油坊似有木槌輕響,傍晚《西蘭卡普》舞臺劇的歌舞,讓千年故事在眼前流轉。
7月19日,西蘭卡普基地的織機聲里,隊員們看懂了"萬字紋"里的匠心。文創(chuàng)區(qū)的帆布包上的人物跳著"擺手舞","天才媽媽"的故事在絲線間傳遞。當親手織出歪扭的紋樣,才懂流光溢彩的織錦里,藏著多少指尖的晨昏。
7月22日,隊員們來到恩施伍家臺,茶香漫過指尖。從"皇恩寵錫"匾額讀到貢茶傳奇,跟著茶農(nóng)掐下帶露的嫩芽,茶海飛艇載著笑聲掠過綠浪,三盞茶味里,喝出了傳統(tǒng)與新意的交融。
騰龍洞的幽暗里藏著驚喜。鐘乳石在燈光下凝成玉的模樣,忽然響起的龍船調驚了洞底的風。土家姑娘的銀飾叮當,與溶洞的回聲撞個滿懷,原來自然與非遺的擁抱,這樣動人心魄。
七日很短,卻足夠讓一群青年明白:文化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沉默,而是織機上的經(jīng)緯、茶芽里的春秋、歌聲里的呼吸——需要用手去接,用心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