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自古為“太行八陘”之咽喉;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此打響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的首場大勝。88年后的7月7日,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解碼云岡古韻 賡續紅色新火”實踐隊奔赴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用青春續寫時代答卷。
到達平型關大捷將帥廣場,映入眼簾的是10尊將帥銅像。廣場正面矗立林彪、聶榮臻、陳光、徐海東、肖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秀、楊成武等10位參戰主要將領的全身銅像,面向喬溝戰場方向,似仍在排兵布陣。隨后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踏上廣場與紀念館相連的115級臺階,它既象征著八路軍第115師的英雄番號,從下向上仰望,臺階逐級收分,又象征八路軍由弱到強、節節勝利。

進入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沿著“勝利之路”緩緩前行。步入序廳,巨幅油畫《太行烽火》撲面而來。講解員指著畫中那條蜿蜒的喬溝說:“1937年9月25日凌晨,槍聲就是從這里打響的。大雨初歇、槍聲驟起。在這里,八路軍戰士以血肉之軀殲滅日軍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主展廳,展線長186米,寓意著戰斗從黎明到正午的6小時。展廳內還陳列了許多展品,打補丁的軍裝,破損的大刀,訴說著八路軍將士在極端條件下的艱苦奮斗;繳獲的日軍鋼盔、日本軍旗,是那場慘烈戰斗的見證;陳列的各種槍支、子彈殼,體現了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隊員們駐足沉思,仿佛身臨其境,感受歷史。

進入尾廳,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注視著英烈姓名的紀念墻,隊員們列隊肅立,在這里莊嚴宣誓。“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鏗鏘誓言,在所有人心中久久回蕩。

烽火硝煙散去,精神長存山河。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解碼云岡古韻 賡續紅色新火”實踐隊把“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寫在了平型關的崇山峻嶺之間,更寫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