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雙溪口小學
來源: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緣溪漁雙溪口小隊”
2025年暑期,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緣溪漁雙溪口小隊”在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雙溪口鄉雙溪口小學持續開展文化支教活動。7月5日上午,一堂充滿傳統文化韻味的《二十四節氣》非遺文化科普課在小班教室生動開展,由實踐隊成員王一多擔任主講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麗世界。
課程伊始,王一多老師以一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引入主題,輕快的節奏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隨著多媒體課件上展現出一幅幅精美的節氣插圖,王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解了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劃分方法以及背后蘊含的自然規律和農耕智慧。
“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立夏為什么要稱體重?”課堂上,王老師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引發孩子們思考,并結合民間習俗和古詩詞,讓抽象的節氣知識變得鮮活可感。在“節氣與物候”互動環節,孩子們通過觀察圖片中的植物變化、動物行為,紛紛爭當“小小節氣觀察員”,現場氣氛熱烈。
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節氣手工體驗”環節。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用彩紙、畫筆等材料制作了屬于自己的“節氣轉盤”,一邊動手一邊記憶每個節氣的特點。一年級的小雨(化名)舉著作品開心地說:“我知道谷雨要喝茶,芒種要收麥子啦!”
雙溪口小學老師表示,這樣的非遺文化課程不僅拓寬了農村孩子的知識面,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有了真切感知。”
本次課程是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教育的重要舉措。隊員們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將古老智慧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讓非遺文化在鄉村課堂中煥發新的生機。
通訊員 趙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