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至16日,“傳承焦裕祿精神·賦能鄉村振興”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河南蘭考,開展了一場深刻而富有成效的“三下鄉”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實地探訪、沉浸學習與深入調研,從焦桐樹下到張莊村頭,從歷史現場到振興一線,深刻感悟蘭考精神的時代內涵,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
四面紅旗映張莊,振興實踐譜新篇
在脫貧攻堅典范張莊村,隊員們深入調研“四面紅旗”精神的當代實踐。村支書申學風翻開鐵賬本,展示布鞋工坊、桐花書館、菌菇產業帶來的豐碩成果。幸福小院里,老人們圍坐“幸福餐桌”享用免費午餐的場景,讓隊員們感受到鄉村振興的溫度與尊嚴。張莊人將“趙垛樓的干勁、韓村的精神、雙楊樹的道路、秦寨的決心”轉化為發展動能,用食用菌大棚和鄉村旅游續寫新時代的“戰貧傳奇”。隊員們感嘆:“每一面紅旗都是精神火炬,照亮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黃河岸邊話擔當,青春聚力啟新程
站在黃河岸邊,隊員們重溫毛主席“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囑托,目睹昔日肆虐的“黃患”已成潤澤良田的福河。蘭考人民治黃治貧的壯舉,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偉大精神唯有融入實踐,方能生生不息。實踐隊通過座談交流、志愿服務等形式,與當地干部共話青年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焦裕祿精神轉化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實干力量,在學業與未來事業中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
焦桐樹下悟初心,精神傳承礪使命
實踐隊員們來到焦裕祿同志親手栽植的“焦桐”前。這棵亭亭如蓋的泡桐樹,見證了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治鹽堿的艱辛歷程。隊員們聆聽講解員動情講述,集體朗誦《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在“百姓誰不愛好官”的詩句中體悟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在焦裕祿紀念館,那把被肝痛頂破的藤椅、泛黃的治沙筆記,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隊員們感慨道:“站在歷史現場,才真正讀懂‘活著沒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治好’的誓言!”
精神沃土育新苗,振興路上再出發
此次蘭考之行,實踐隊員們以腳步丈量精神厚度,用心靈感受為民溫度。從焦裕祿精神到張莊實踐,從歷史豐碑到時代答卷,蘭考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精神變物質”的生動故事。隊員們將帶著這片熱土賦予的信仰與力量,像焦桐一樣扎根沃土,像張莊人一樣敢闖敢拼,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赤忱篇章。蘭考精神,薪火相傳;振興之路,青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