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 “赴甘肅追尋紅色記憶調研隊” 近日走進甘肅,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紅色研學之旅。調研隊先后走訪蘭州、會寧等地的紅色遺址,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訪談交流等方式,在歷史現場感悟初心使命,在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
第一天:踏訪蘭州紅色地標,重溫崢嶸歲月
(一)蘭州戰役紀念館
調研隊首站來到蘭州戰役紀念館。館內豐富的歷史文物、詳實的文獻資料和生動的場景復原,全方位展現了蘭州戰役的壯闊歷程。隊員們自主研讀史料,在 “蘭州戰役記” 碑刻前駐足沉思,當看到 “勇猛頑強、長攻善守” 的錦旗以及記載著戰役細節的史料時,仿佛穿越回那段炮火紛飛的歲月,深刻體會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第一野戰軍在戰役中展現出的英勇無畏精神,重溫革命先輩為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二)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離開蘭州戰役紀念館,調研隊一行來到了八路軍辦事處舊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曾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甘肅地區開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樞紐。在舊址內,隊員們仔細參觀了各個展廳,了解到 “八辦” 在抗戰時期作為與外界聯系的重要機構,不僅接待黨的干部往返蘇聯、新疆及延安,還從甘肅本地選拔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青年奔赴延安,為抗戰積蓄力量的光輝歷史。墻上的文獻資料和珍貴圖片,讓隊員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三)中山橋
當日的最后一站是中山橋。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橋梁,見證了蘭州的滄桑變遷,也承載著獨特的紅色記憶。調研隊在中山橋百年紀念碑前駐足,聆聽橋梁背后與革命歷史相關的故事,感受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發展與傳承。隊員們紛紛表示,中山橋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更是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精神紐帶。
第二天:探尋會寧會師足跡,對話紅色傳承人
(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
次日,調研隊前往會寧,參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重要地點,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重點城市、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在舊址內,隊員們參觀了會師樓、紀念館等場所,仔細閱讀了 “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建設維修碑記”,了解到會寧在長征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舊址修繕背后的故事。據介紹,會寧作為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的重要紀念地,每一處遺址都訴說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與輝煌。
(二)對話兩代人,聆聽紅色故事
在會寧期間,調研隊與生長于這片紅色土地的兩代人深度對話,聆聽跨越時光的紅色傳承故事。
扎根會寧數十載的老人,于1965 年投身軍營,1976 年轉業返鄉,以半個世紀的扎根,見證會寧從艱苦歲月走向發展新篇。回憶往昔,他動情講述早年會寧山地丘陵環繞、基礎設施簡陋的環境,卻也提及因紅軍會師圣地的獨特身份,這片土地天然流淌著革命血脈 —— 老人們口口相傳紅軍翻山越嶺、播撒革命火種的故事,讓長征精神如空氣般融入城市肌理。談及紅色遺址變遷,老人望著修繕完善的會師舊址,感慨如今紀念館、紀念碑成為精神坐標,反復強調 “紅軍不怕犧牲、咬牙硬拼的勁兒,是咱老百姓的根,得讓后輩知道好日子咋來的” 。
年輕一代的講述,則折射出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這位在會寧長大、負笈異鄉的青年,直言會寧的 “紅色烙印” 早已刻進生命:童年里,長征故事是睡前 “必修課”,會師舊址是春游 “老據點”,先輩精神化作成長底色;會寧人骨子里的樸實堅韌,更讓她對家鄉有了難以割舍的歸屬感。學生時代參觀舊址,復原場景與斑駁史料讓歷史 “活” 了過來,她由此讀懂和平的重量 ——“先輩流血拼來的好日子,咱年輕人不能辜負” 。離家求學后,距離反而讓她更清晰的感受到家鄉的蛻變:紅色旅游激活發展動能,特色產業點亮致富希望,曾經的 “落后印象” 被日新月異的圖景改寫。如今向同學提及 “紅軍會師圣地”,驕傲油然而生,也更堅定傳承紅色精神的決心:“先把故事學透、記牢,再把精神融進日常 —— 讀書時肯吃苦,工作后敢擔當,哪怕給需要的人幫把手,都是在給紅色精神續力。”
兩代人的對話,跨越歲月卻共鳴強烈,讓調研隊員真切觸摸到紅色精神在傳承中煥新的溫度 —— 老一輩以親歷者身份守護火種,年輕一代用青春視角點亮光芒,這份接力,正是革命精神永續流傳的密碼 。
此次甘肅之行,調研隊成員們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度交流,對甘肅地區的紅色歷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大家表示,將把此次研學的收獲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