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武漢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抵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庫,開展為期七天的“守井人”精神探訪行動。團隊通過實地調研大壩工程、對話環保先鋒、參與護水實踐,深入理解“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背后的堅守與擔當。
實踐團首日登上丹江口大壩,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水龍頭”。站在156米高的壩頂,團隊成員俯瞰碧波萬頃的庫區,聆聽工作人員講解工程歷程:從50萬移民搬遷的奉獻,到大壩加高14.6米的技術攻堅,再到累計向北方輸水超700億立方米的生態使命。壩體上“國家水網骨干工程”的銘文,無聲訴說著幾代建設者用智慧與汗水鑄就的“國之重器”。登臨世紀工程,觸摸調水奇跡。

優質水源為丹江口吸引多家龍頭企業布局。在農夫山泉生產基地,全自動化生產線每小時灌裝4萬瓶天然飲用水;“北冰洋”飲料工廠依托庫區深層水研發特色產品。企業代表表示:“丹江口Ⅱ類及以上水質占比常年超95%,107項指標達直飲標準,這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 團隊成員觀察到,工廠均配備閉環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經凈化后用于廠區綠化,實現“零污染入庫”。

實踐團專訪了兩位“守井人”代表:
蔣德新(2025年十佳生態環境志愿者):這位64歲的前漁民,2019年主動上交9條漁船轉型護水,如今帶領千余人志愿隊每日巡江。他駕船載著學生打撈漂浮物時感慨:“我堅持清漂十幾年了。但看到水變清了,一切都值!”
袁慧(“小水滴”志愿隊代表):這位年輕的小水滴代表帶領著我們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丹江口的回信。告訴我們近年來丹江口水庫在小水滴志愿服務聯合會的努力下,水越來越清了,環境越來越美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高了。

走進丹江口“小水滴”志愿服務中心,墻面的數據地圖震撼人心:全市注冊志愿者達161771人,361支分隊覆蓋2489條河段。成立三年來,他們累計:清漂垃圾1.2萬噸 開展節水課堂超800場 勸阻污染行為3400余次 “漁民變護水員、學生當‘小河長’,這就是全民守水的力量!” 解說員總結道。

守水護水責任重大,更需從青少年抓起。實踐團隊將連日來深入江河沿岸、社區村落的所見所聞系統匯總,通過案例分享、知識科普等形式走進托管班,向孩子們傳遞綠色環保理念,引導他們樹立“守水有責、護水盡責”的自覺意識,以青春力量接力守護江河生態,推動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守井人精神不僅是清理垃圾、巡查河岸,更是將護水意識融入血脈的責任。我們會把這份擔當帶回校園,讓青春與碧水同行!” 正如蔣德新所言:“這片水養大了我,我要守它一輩子。”——在丹江口,一滴水的旅程背后,是十六萬雙手的托舉,更是一座城與一個國家的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