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油紙傘,承載著千年的歷史積淀,交融著江南地區的婉約韻味。它不僅是珍貴的非遺技藝,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為深入探究并向大眾普及這項非遺, 7月22日,大氣與遙感學院“青衿制傘志”實踐小分隊前往浙江省杭州市開展了以“暈染余杭油紙傘,薪傳古韻煥新章”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調研雙線:問卷走訪揭示傳承現狀
為深入探尋余杭油紙傘的發展現狀和發展之路,隊員們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線上面向不同年齡、職業群體發放問卷,回收近百份有效數據,發現僅不足三成的受訪者知曉這一非遺文化,超過七成的受訪者愿意體驗相關活動;線下采訪居民,了解群眾對于余杭紙傘技藝的看法,團隊從中發現了這項技藝存在宣傳薄弱,受眾局限等問題,為后續弘揚和宣傳非遺文化奠定了調研基礎。
圖1 團隊成員在對市民進行采訪
匠心工坊:沉心靜氣悟制傘之道
基于調研,隊員們決定深入源頭,去往余杭紙傘之家的工坊中感悟制傘傳承之道。在工業化的今天,這里依舊演奏著砧板與竹條的交響樂,將72道工序熬煮時光。隊員們先是認真學習了余杭紙傘的結構,而后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沉住氣,耐住性子,學習了穿花線技藝,并在實踐過程中針對“制傘過程”和“創新發展”等角度提出疑問,從年輕人的角度提出建議:可以與熱門的IP和品牌聯名,設計具有創意的文化衫和文創產品,對接電商和文旅以拓寬渠道,促使產業與文化相得益彰。
圖2 團隊成員在學習余杭油紙傘的結構
圖3 團隊成員在學習制傘技藝
傘博探秘:歷史畫卷中的工藝演變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隊員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傘博物館,仔細觀摩館內珍藏的歷代珍品,通過實物了解其形制、工藝和紋樣的演變。老師深邃的眼睛看著一張鮮紅的傘面,道出了這柄長征傘的故事。現代傘雖不再需要七十多道復雜的工藝,但這門非遺技藝本身早已超越了傘的實用性,是華夏歷代先輩的智慧結晶。隊員們特別希望將這項技藝帶回日常,讓這份雅致風韻在新時代綻放獨特色彩。
圖4 團隊成員在中國傘博物館內參觀
圖5 團隊成員與余杭紙傘技藝傳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