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孫士淇/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2025年8月5日至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走進南泥灣鎮,以“綠色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為核心,在桃寶峪村、馬坊村等地開展實地調研。調研團通過走訪觀察、問卷發放、交流訪談等方式,挖掘當地在生態修復、綠色農業培育中的特色實踐,用數據與案例解碼鄉村綠色轉型的南泥灣方案。

調研團與南泥灣鎮政府工作人員合影
桃寶峪村:以綠為基興旅游,生態實踐煥新顏走進桃寶峪村,田埂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格外醒目,與周邊連片的綠色農田、錯落分布的仿窯洞民居構成和諧畫面。這些仿窯洞民居保留了陜北傳統建筑的厚重質感,院落內的小菜園、窗臺邊的盆栽花卉相映成趣,既彰顯地域特色,又將生態宜居理念融入村落肌理。調研團通過走訪了解到,該村曾長期面臨村容雜亂、閑置荒地裸露、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境——部分地塊因缺乏規劃雜草叢生,村民多以零散種植為主,收入來源有限。近年來,桃寶峪村錨定“生態修復+旅游賦能”方向,系統性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向提升。

生態露營地
村西的生態露營地是綠色發展的亮眼成果。露營地嚴格遵循“不破壞原生植被”原則,依托自然林地布局帳篷區與休息區,配套座椅、指示牌等設施均采用再生木材制作;生活污水通過生態濾池凈化后用于灌溉周邊草坪,真正實現“無痕露營”。
馬坊村:科技賦能農業,打造綠色種植樣板 馬坊村金伯利農場是調研團關注核心區域,農場以“減耗、提質、循環”為核心,將綠色理念貫穿種植全流程。走進種植大棚,整齊碼放的袋裝栽培基質十分顯眼,其由腐熟秸稈、椰糠與有機肥科學配比而成,相較傳統土培,能減少土傳病害、降低化肥依賴,從源頭減輕生態負擔,還能穩定供肥,為作物提供優質生長環境,契合低碳農業發展方向。

農場概況與袋裝栽培基質
在種植技術協同應用上,農場根據棚內不同作物的需水特點,把滴灌和噴灌技術搭配著用,讓澆水施肥更省心也更省資源。種“貝貝南瓜”的棚里,壟間拉著細細的滴灌管,水和肥能直接流到瓜苗根部,不浪費;旁邊種葉菜的區域,則架著小型噴灌頭,水霧能均勻灑在菜葉上,不像以前漫灌那樣既費水又容易沖跑肥料。正在棚內打理作物的農戶王大叔說:“有了這倆技術,澆地不用再扛水管跑,水和肥也比以前省了三成多。”

滴灌與噴灌裝置
南泥灣之行,調研團圍繞綠色農業認知、生態保護措施落實等核心維度,精心勾勒調研脈絡,累計發放3000余份問卷。每一份問卷背后,都是農戶對生態發展的真實心聲,每一組數據之中,都藏著鄉村綠色轉型的密碼。它們不僅為系統剖析鄉村綠色發展的共性特征與獨特差異、精準捕捉轉型路上的痛點難點提供了扎實的一手支撐,更將青年學子對鄉村生態的關切,深深鐫刻進南泥灣的田野與街巷,為后續探索鄉村綠色振興路徑,留存下滿含溫度的實踐注腳。

調研團采訪南泥灣鎮村民與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