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淇 蔡佳蒙/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
為深入探究綠色發展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路徑,2025年8月5日至8月9日,資環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團隊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鎮開展了為期5天的 “三下鄉” 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團隊先后走訪南泥灣風景區、大生產紀念館、黨徽廣場、南泥灣濕地公園、南泥灣村(村史館、植物染工坊)、桃寶峪村、南陽府村及馬坊村金伯利農場等地,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走訪村民等形式,系統調研當地在綠色農業、環境治理、固廢與廢水處置等領域的創新實踐,見證紅色土地上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追溯紅色基因,錨定綠色發展初心?
調研首站,團隊來到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館內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農具,生動再現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的大生產運動場景。“南泥灣精神不僅是艱苦奮斗的象征,更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智慧。”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道,當年八路軍在開墾荒地時,始終堅持 “不破壞植被、不污染水源” 的原則,為今日南泥灣的生態保護埋下伏筆。?

圖 1 參觀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
在黨徽廣場,全體隊員面向鮮紅的黨徽重溫入黨誓詞,深刻感悟紅色精神與綠色發展的內在聯系。團隊指導老師指出:“南泥灣的蛻變,是從‘開荒屯田’到‘生態優先’的歷史延續,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更需要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實踐。”?
探訪生態樣板,解碼環境治理密碼?
南泥灣濕地公園內,蘆葦搖曳、水鳥嬉戲,曾經的荒灘濕地已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我們采用‘自然修復 + 人工輔助’的治理模式,通過構建濕地凈化系統,讓周邊 3 個村莊的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 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的介紹讓隊員們眼前一亮。實地觀察發現,濕地內設置的生態溝渠、植被緩沖帶等設施,既解決了廢水污染問題,又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地,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在南泥灣村,團隊重點調研了該村的固廢處置體系。村支書指著村口的垃圾分類站說:“我們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閉環模式,還引進了有機垃圾腐熟設備,將秸稈、菜葉等轉化為有機肥,年處理固廢 150 余噸,減少化肥使用量 30%。” 這一做法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為綠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聚焦產業創新,激活鄉村振興動能?南泥灣村的植物染工坊里,村民們正用當地種植的艾草、黃芩等植物為布料染色。“這些天然染料來自我們的生態種植基地,染出的布料不含化學物質,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工坊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帶動了 20 余戶村民就業,年銷售額達 80 萬元,讓村民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了 “金山銀山”。

圖 2 參觀金伯利農場
?
馬坊村的金伯利農場則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綠色圖景。農場內,智能灌溉系統根據土壤墑情自動補水,無人機精準噴施生物農藥,秸稈還田技術讓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提升。“我們推行‘稻鴨共作’‘果畜循環’等生態模式,產出的大米、蘋果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 50%,帶動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 2000 元。” 農場負責人的話,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綠色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強勁帶動作用。
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此次調研活動中,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南泥灣地區的發展實踐正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的生動詮釋。從紅色大生產運動到新時代綠色發展,這片土地始終延續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智慧。綠色農業提質增效、環境治理精準發力、產業融合激活潛能,不僅讓鄉村 “顏值” 更高,更讓村民腰包更鼓,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圖 3 參觀南泥灣村村史館
團隊隊長孫士淇表示:“作為青年學子,我們將把此次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青春力量,通過學術研究、志愿服務等形式,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讓綠色成為新時代鄉村最動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