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 孫士淇/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為傳承紅色基因,探尋綠色發展理念的歷史實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于8月5日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重點參觀了南泥灣村村史館,并與館內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旨在從歷史維度理解自力更生精神與生態建設的深刻聯系。
調研團隊步入南泥灣村村史館,立刻被館內莊重而富有歷史底蘊的氛圍所吸引。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依次參觀了記錄南泥灣歷史變遷的各個展區。館內陳列的豐富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珍貴實物,系統展示了這片土地從昔日荊棘遍野、人煙稀少的“爛泥灣”,在軍民團結奮斗下,如何一步步建設成為“陜北好江南”的非凡歷程。隊員們尤為關注那些反映生產方式的展品,如開荒拓土使用的各類農具、記錄軍民合力興修水利和改良土壤的圖文資料。這些展品無聲地訴說著當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革命先輩們如何尊重自然規律,依靠雙手和智慧,因地制宜發展生產,改善生態環境,生動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豐富內涵。

圖 1 團隊產業了解南泥灣的歷史沿革情況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不僅看到了開荒的艱辛,更從展陳中解讀出先輩們對土地資源的珍惜和對恢復生態平衡的努力。一些反映軍民共同植樹造林、興修小型水利工程以保持水土的歷史圖片和記載,以及展示當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展品,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不僅是一場偉大的經濟自救,也是一次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依靠集體力量改造自然、修復生態的早期實踐嘗試。這段歷史為理解特定時代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
調研團成員與村史館工作人員進行了專題訪談交流。工作人員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村史館的建館理念、展陳思路,以及南泥灣精神在當地代代相傳、特別是其艱苦奮斗、尊重自然、建設家園的精神內核如何融入當代鄉村發展與生態保護實踐的情況。交流中,工作人員結合史料和現實案例,闡述了南泥灣精神中蘊含的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的思想,對今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綠色振興的啟示意義。這些介紹幫助隊員們將歷史經驗與現實發展需求更好地聯系起來。

圖 2 團隊成員與村史館工作人員交流
此次深入南泥灣村村史館的參觀學習,對資環學院的學子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和專業認知的深化。通過實地感受那段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歷史,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資源的樸素生態實踐,隊員們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有了更具象、更貼近專業視角的理解。他們認識到,綠色發展理念并非憑空而來,其根脈深植于中華民族尊重自然、辛勤耕耘的傳統,并在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得到淬煉與升華。

圖 3 團隊合影
調研團成員們表示,作為新時代的資環學子,身處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南泥灣精神所昭示的尊重規律、艱苦奮斗、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念與實踐品格,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大家決心將此次實踐的收獲帶回校園,融入專業學習,努力掌握先進的資源環境科技知識,未來積極投身于國土空間優化、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綠色發展的偉大事業中,為傳承紅色基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西農資環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