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品璋 孫士淇/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為探秘南泥灣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深挖植物染坊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2025年8月2日,資環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深入南泥灣植物染工坊與紅色染織歷史博物館,開展了一場"非遺技藝+紅色文化"的沉浸式研學。在植物染研學創始人李金豹(豹哥)的指導下,團隊成員了解了承載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植物染”技藝以及全國首個紅色染織歷史博物館。
山野間的色彩密碼實踐團成員觀察到植物染坊依山傍水而建,半山坡的院落以錯落有致的布局融合自然與人文:背倚蒼翠山巒,面朝瀲滟水塘。庭院內劃分出生態種植區與工藝展示區,藍靛草、茜草等本土染料植物在仿古陶盆中盎然生長,既作觀賞移栽又供實時采摘,染缸、染池、轉印染設備等一應俱全。
李金豹現場演示扎染技藝時,將古法熬制的藍靛染液注入陶缸,當實踐團成員親手將捆扎好的白布浸入染缸,靛藍逐漸滲透棉纖維的瞬間,傳統工藝與現代體驗完美交融。實踐團成員感慨:“捆扎時的每一道褶皺,都是與歷史的對話。”這種"親近自然、就地取材"的傳承方式,既讓學員直觀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又因“取之自然”使得制作過程無污染物產生,實現了社會、企業、鄉村與環境資源之間的和諧共生與多方共贏。
方寸布間的紅色基因抗戰時期,359旅戰士利用黑格蘭樹根、槐米等本土植物資源,在大生產運動中自主解決軍裝染制需求,形成“自力更生”的典型范例。近年來,李金豹團隊系統梳理南泥灣紅色染織歷史,采集抗戰時期染料植物標本、染色布樣及服裝實物,通過科學手段保存歷史資料。該團隊在閑置窯洞基礎上改造建設非遺聚落,集成植物染料種植區、手工體驗區與紅色文物展陳空間,復原手工紡紗、織布、裁縫及植物染全流程技藝。項目通過靛藍染缸等實物展示,結合可觸摸的扎染體驗活動,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推動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植物染坊通過創新探索"非遺技藝+數字傳播"融合路徑,通過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成功將傳統植物染技藝轉化為數字時代的文化生產力。截至2025年8月,其打造的“豹哥植物染”IP在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粉絲均突破5萬人。李金豹創新開發“云端非遺課堂”模式,以第一視角記錄南泥灣染料植物采集、古法染色全過程,通過短視頻分步拆解植物染制作流程,結合直播帶貨實現“技藝展示-產品體驗-即時購買”的閉環傳播。
在南泥灣植物染工坊的窯洞前,實踐團成員親手扎染的布料在陜北秋風中輕輕搖曳,每一道靛藍紋路都承載著歷史與現代的對話。這種"非遺+數字"的創新實踐,不僅為鄉村振興插上了數字翅膀,更構建起紅色文化傳承的立體坐標系。如今,南泥灣植物染工坊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自信"的鮮活注腳。當窯洞里的染缸與云端的數據流產生化學反應,當非遺技藝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這片紅色土地正用最現代的方式詮釋著最本真的文化傳承之道——這或許就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