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冉 孫士淇/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
潺潺流水穿村而過,兩岸農家樂錯落有致——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綠色發展調研團在延安市南泥灣鎮桃寶峪村看到的景象。2025年8月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在此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重點調研了村莊河道整治成效及其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支撐作用,探尋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桃寶峪路徑”。

圖 1 調研團在南泥灣鎮人民政府與工作人員合影
河道生態治理是桃寶峪村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旅游品質的關鍵舉措。調研期間,團隊成員實地察看了村內河道。據村民介紹,以往的河道存在淤積、水質波動等問題。近年來,村里下大力氣進行清淤疏浚、岸坡修整與生態護岸建設,并建立了常態化的保潔與巡河機制。這些措施顯著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與水環境質量,昔日“痛點”化為今朝“亮點”,清澈的河水已成為村里生態旅游的一張名片,直接提升了沿線農家樂的景觀價值與游客體驗。
農家樂是桃寶峪村的主導產業。調研團圍繞其經營特色、環境管理等問題與多家經營戶進行了交流。談及發展,經營者們普遍認同生態環境是吸引游客的根本。許多農家樂自覺采用環保設備,并響應村里的垃圾分類號召。團隊也注意到,經營主體對引入更先進的生態化處理設施(如更高效的污水處理或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設備)存在成本與技術方面的考量。同時,避免服務同質化、打造獨特吸引力是經營者們共同思考的問題,部分農家樂已開始在餐飲特色、紅色文化體驗、農事活動參與等方面做出嘗試。

圖2 調研團成員在農家樂與經營者交流
調研發現,桃寶峪村的綠色發展實踐,是南泥灣區域生態轉型的一個微觀縮影。它展示了從被動治污到主動謀綠、從環境負擔到生態資本的轉變過程。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整治后的河道)本身成為了重要的旅游資產,守護綠水青山直接地帶來了經濟效益。然而,如何進一步降低環保技術的應用門檻、如何系統規劃引導農家樂錯位特色發展、如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本次調研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負責人孫士淇表示,桃寶峪村的經驗表明,基層的生態治理創新對于推動產業升級至關重要。指導老師賈漢忠教授指出,將專業所學應用于實地調研,有助于青年學子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與系統性,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同時,調研團隊將結合桃寶峪村的個案與在全省范圍內回收的2870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與深入研究,力求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為革命老區的生態振興與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圖 3 桃寶峪村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