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冉 孫士淇/文 孫士淇 王相與/圖
2025年8月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赴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綠色發展調研團深入探訪南泥灣鎮桃寶峪村,圍繞鄉村旅游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農業技術應用及產業融合發展等關鍵問題展開實地調研。此次調研是該團隊在陜西省范圍內開展的大規模問卷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革命老區生態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證案例與學理支撐。

圖1 當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宣傳語
桃寶峪村依托南泥灣紅色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稟賦,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產業。調研發現,面對游客增多帶來的環境壓力,該村積極探索創新治理路徑。針對污水處理難題,村內引入生態化污水處理系統,對生活污水與餐飲廢水進行分級凈化處理,有效減輕了對周邊水體的環境負荷。在固廢治理方面,村集體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制度,并試點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通過堆肥等方式實現垃圾減量與循環利用,初步構建了“源頭分類-集中處理-資源回歸”的治理閉環。

圖2 桃寶峪村農家樂部分設施

圖3 社會實踐團與村民交談
綠色發展理念同樣延伸至農業生產領域。團隊考察了村里的麥田種植情況,就節水灌溉、有機種植模式的應用與推廣與農戶進行了深入交流。調研了解到,部分農戶已嘗試采用滴灌等節水技術,但在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時,農戶普遍對初期投入成本增加、短期內可能面臨的產量波動存在顧慮。此外,圍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村里探索了還田、飼料化等多種方式,尋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平衡點。產業同質化是鄉村旅游發展中常見的挑戰。桃寶峪村的農家樂經營也面臨類似問題。調研團隊注意到,村里正嘗試通過引導差異化經營、挖掘特色主題(如融入紅色文化、生態美食等)來提升吸引力,但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優勢仍需進一步規劃與支持。在農業與文旅融合方面,村里的小麥等農產品深加工尚處于探索階段,拓展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此次調研基于該團隊前期在陜西省延安、西安、商洛、安康等地采用三階段PPS抽樣法發放的3557份問卷(有效回收2870份,有效率80.69%)所獲的廣泛數據背景,使得對桃寶峪村的個案剖析更具深度與代表性。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綠色發展理念在基層實踐中的活力與挑戰。桃寶峪村的實踐表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命題,通過科技賦能、系統治理和產業創新,完全能夠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金山銀山。
據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調研團后續將對桃寶峪村及其他調研點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形成學術報告與政策建議,為南泥灣乃至更廣大區域的綠色轉型提供智力支持與實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