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泉蕊 樊晨樂 秦銘澤/文 牛泉蕊/圖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8月16日至1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三生”有“興”赴黃河——華北自然保護地協同治理調研實踐團深入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太寬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實踐調研。
太寬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區域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高達88.7%,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五味子、黃芩、柴胡、等豐富的道地藥材資源,為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鄉村發展路徑提供了天然樣本。團隊深入保護區內的太寬河村、馬家廟村等進行實地走訪。
張爺爺給團隊成員講五味子的種植要求、收成
在調研期間,團隊成員跟隨保護區內農戶,深入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當地藥材產業的發展情況。當地村民張大爺坦率地告訴隊員,由于相關政策的實施以及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實際耕種面積有所縮減,農民們大多依靠上山采藥或在自家附近種植藥材來維持生計。目前正值五味子收獲的季節,如果維護和管理得當,每年兩畝地可獲得約一萬五千元的收入。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也發現了當前發展中存在的缺陷。具體來看,部分農戶依然依賴傳統的種植技術,對生態種植標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這導致部分藥材的品質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此外,農戶獲取市場價格和需求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在面對藥材市場價格的波動時,應對能力顯得不足,容易出現“豐產不豐收”的局面。
張爺爺采摘的新鮮五味子
守護自然生態,筑牢文明根基。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國家生態發展政策在鄉村的落地成效,更為自然保護地“三生”協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層樣本。實踐團成員表示,此次調研加深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理解,未來,團隊將結合調研成果形成高質量報告,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具體幫扶措施,助力太寬河保護區在守護生態底色的同時,進一步釋放藥材經濟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
團隊成員與馬家廟村村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