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高度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江蘇師范大學“踏史尋紅·新蘊傳承”紅色精神尋訪團積極相應國家的號召,深耕紅色沃土,前往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館等紅色場館進行實地調研,探索新時代紅色紀念館在傳承紅色血脈方面的新路徑,并組織開展了系列紅色精神傳承活動,極大地激發了新時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培育了一批“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一、觸摸歷史厚重,感悟精神力量
為深入了解徐州的紅色文化底蘊與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實踐團開展了以“重走紅色足跡,助力文化振興”為主題的實地調研活動。此次調研選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紅色地標——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作為主陣地,圍繞紅色教育傳播、紀念設施運營、游客互動體驗等內容展開系統走訪。
在紀念館內,隊員們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詳細介紹,駐足觀看展廳內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革命實物,從淮海戰役的戰略布局到群眾支前的感人事跡,大家邊聽邊記,沉浸于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中。墻上一幅老兵推小推車穿越戰火的畫像前,一位成員輕聲說道:“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記憶,不被時間沖淡。”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還與紀念館工作人員開展深度訪談,了解目前紅色文化傳播中存在的瓶頸與潛力,進而生成了一份詳實的調研報告——《循歷史足跡,探紅色新韻——新時代紅色紀念館在傳承紅色血脈方面的路徑探究》,提出了涵蓋敘事優化、區域聯動、文創創新、空間設計、科技融合、服務提升等多維度的“多元耦合發展模式”,以提升紅色紀念館的吸引力,讓更多人了解并走進紅色場館。
二、線上線下聯動,童聲講解添彩
一方面,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的線下場地,實踐團立足自身專業優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講解活動。團隊成員分布在展館各個展區,通過詳實的講解、互動問答等方式,為參觀者講述淮海戰役的歷史背景、英雄人物事跡以及“小推車精神”背后的人民力量。講解中,他們注重與現場游客互動,引導參觀者思考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讓紅色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活”起來。
另一方面,團隊同步開展了“紅色講解云傳播”行動,將部分精彩講解內容以視頻、圖文、PPT等形式編輯上傳,借助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媒介進行推送,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利用新媒體形式使淮塔故事“破圈”,把淮塔故事化作孩子們聽的懂、記得住的語言,延伸講解服務的受眾范圍,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更為亮眼的是,團隊成員聯合當地學校,與班集體對接,組織淮塔研學活動,招募并培訓了一批熱愛紅色歷史的中小學生,組成了一支身著紅馬甲、手持講解稿的“小小講解團”。經過志愿者們的講解和培養過后,一批批“童聲講解員”懷揣著滿腔激情,加入了志愿講解的大家庭。“孩子們的聲音稚嫩,但卻不失歷史的厚重感,她們的加入為淮塔紀念館注入了別樣的溫度與力量。”一位游客這樣說道。
童聲講解的加入,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紅色故事的溫度,也在小小志愿者的心中樹立了愛黨報國信念,點燃了孩子們心中對家國情懷的自覺認同與傳承意識,極大地推動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的創新發展。
三、重走支前之路,賡續奮斗之魂
為深入體會“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實踐團聯合淮塔,在場館內開展了“小推車精神支前體驗”活動,組織成員模擬當年支援前線的運輸場景,親自推著裝有“軍糧”“彈藥”的木制小推車,在設定路線中緩慢前行。
烈日炎炎,行進吃力,但沒有人退縮。每一位隊員都緊握車柄、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穩住車身,不讓“物資”傾倒。有人汗流浹背卻咬緊牙關,有人腿腳酸麻仍堅持到底。一位成員在體驗結束后寫下這樣一句話:“這百米路我們推得如此艱難,當年群眾日夜不停地推行幾十里,是用生命和意志贏得了勝利。”
四、動手致敬歷史,創意繪就信仰
在淮塔文化活動區,實踐團開展了“勛章繪初心·青春致敬史”手工勛章制作活動。每位參與者根據淮塔標志性元素與小推車精神的文化意象,自行構思設計勛章圖樣,并親自動手完成雕刻、上色、組裝等工藝流程。小朋友們有的采用塔身為主圖,象征革命精神的巍峨挺立;有的設計“推車軌跡”環繞五角星,寓意人民群眾是勝利的力量之源;還有的巧妙地將橄欖枝與和平鴿融入其中,傳達出對和平的珍視與對英烈的緬懷。
這場融合了設計思維、動手能力與情感表達的實踐活動,不僅讓成員們“在做中學、在做中悟”,更在一次次觸碰與描繪中,加深了對徐州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歷史責任感。“每一個筆觸、每一道刻痕,都是我們對歷史最真誠的致敬。”一位體驗者感嘆道。
結語
訪紅色珍跡,傳不朽精神。紅色資源,是奮斗的見證,是苦難中淬煉的珍寶,更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夏天,“踏史尋紅·新蘊傳承”紅色精神尋訪團在一次次的社會實踐中,奉獻青春力量,激發了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讓紅色精神綻放更璀璨的光芒,為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力量!
(通訊員 王羽潔 吳帆 郭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