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深入挖掘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價值,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赴宣城云嶺“烽煙鍋巴憶,共筑振興路”調研宣講團隊近日走進涇縣云嶺村,聚焦抗戰時期作為戰備糧的鍋巴,探索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密碼。
探尋紅旅根脈筑牢振興初心 紅色基因,是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精神根基。7月2日,團隊成員踏入云嶺紅旅小鎮。在戰備糧生產區,“將軍鍋”見證歷史:1941年,云嶺村民晝夜趕制鍋巴支援新四軍,用皖南稻米化作抗戰士兵“移動干糧”。同日,成員們抵達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展廳內,陳列著泛黃軍號、補丁軍服,講解員立于廚房大小灶臺前,講述戰士們用大鍋制鍋巴、小鍋熬湯的往昔。這些紅色記憶,不僅是歷史的見證,還讓戰時戰備糧與當下產業發展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紅色基因化作今日非遺致富的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筑牢初心根基。
追溯產業記憶萃取振興樣本 產業記憶,藏著鄉村振興的共生密碼。7月3日,團隊成員走入鍋巴博物館,揭開云嶺鍋巴的傳承軌跡:皖南優質稻米孕育的原料根基,新四軍戰時戰備糧賦予的紅色底蘊,讓鍋巴產業天然自帶“文化基因”。如今,軍號與五角星的商標設計、“天下第一鍋霸天下”的文化符號,將紅色文化與農耕文明深度融合。以產業為核心,云嶺走出一條非遺創新、品牌賦能、就業增收的振興之路,這一產業與文化共生共榮的樣本,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借鑒。
堅守舊藝新創驅動振興引擎 產業迭代,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7月4日,團隊成員走訪鍋巴新舊工廠,見證產業“蝶變”:從手工捶打生產到全自動化流水線,從傳統產銷模式到電商立體化布局,鍋巴產業完成“3.0到4.0”迭代升級。這不僅是技術的跨越,更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深度對話。成員們感悟到:鄉村振興既要守護紅色記憶中的匠心傳承,又要以科技為翼,讓傳統產業乘“數”而上,讓鍋巴香氣飄向更廣闊的天地,而這樣的產業升級正是激活鄉村振興的關鍵。
匯聚鄉賢智慧明晰振興路徑 鄉賢力量,為產業與鄉村振興架起橋梁。7月5日,團隊成員走進鄉村振興典型村章渡村。據村書記介紹,村里多數勞動力就職于云嶺鍋巴工廠。小小鍋巴,正以產業集群之力,托起村民的致富夢。回顧7月2日采訪:“做產業就像烘焙鍋巴,既要守得住傳統工藝,也要跟得上數字浪潮”,鍋巴非遺傳承人王靜華的產業“破局之路”更具啟示:2014年,借微商經濟風口,創新“非遺+紅色”文化營銷模式,突破發展瓶頸。他以親身實踐作答詮釋著非遺傳承與科技賦能的“雙輪驅動”,讓鄉村振興路徑愈發清晰。
此次實踐,團隊成員沿著云嶺鍋巴產業的發展脈絡,觸摸到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從紅色記憶到產業創新,從非遺傳承到村民實踐,云嶺以鍋巴為媒,生動詮釋了產業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無限可能,更為成員們探索特色發展之路點亮一盞明燈。鍋巴產業砥礪前行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云嶺鄉村振興的縮影,更印證了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孫爭妍、張欣悅
來源: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