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學子三下鄉:探訪“日思”小站稻,解鎖加工銷售新圖景
8月27日,為深入了解小站稻產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并從第二產業的視角深入探究小站稻全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稻夢鏈萬家”實踐隊前往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
作為天津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三十年來專注打造的"日思"小站稻已成為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京津冀地區知名品牌。基于這一產業背景,“稻夢鏈萬家”實踐隊深入現代化生產車間,系統觀摩了小站稻從脫粒、精碾到拋光、灌裝的全流程自動化加工過程。
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萬元慶介紹,公司近年來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加工技術,安裝智能化生產線,整體效率提升約40%,產品優質率突破98%。這一數據鏈清晰地呈現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正向關聯,為實踐隊研究農業現代化轉型提供了關鍵性的觀察樣本。在后續研究中,隊員們計劃將這些生產一線的技術參數與產業經濟理論相結合,深入探究加工環節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優化產業鏈結構方面的作用機制。
在深入調研小站稻銷售體系的過程中,實踐隊重點關注了第二產業增值環節對全產業鏈發展的推動作用。據萬元慶主任介紹,盡管公司年度銷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但為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研發團隊始終致力于產品創新。據此,實踐隊員們發現多元化的營銷渠道構建實際上反映了加工環節創新對市場拓展的支撐作用。
精品禮盒系列高復購率數據背后,是包裝車間引進的環保材料模壓設備和自動化裝盒系統提供的技術保障,這套生產線使禮盒包裝效率提升近2倍的同時降低了15%的材料損耗。在功能性產品開發方面,GABA米的生產依賴于企業的溫控發酵工藝,它能將γ-氨基丁酸含量穩定控制在25mg/100g以上,這項技術突破直接打開了高端健康食品市場。同時,生肖限定包裝的成功體現了加工環節對文化創意的實現能力,企業數碼噴繪設備的更新迭代使復雜圖案的印刷成本降低40%,為文化IP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通過建立產品溯源系統,將加工環節的質量控制數據直接轉化為營銷賣點,使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大米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信息,這種基于生產透明化的品牌建設策略也為農產品營銷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這些發現使實踐隊員們認識到,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加工環節的技術創新不僅關乎產品品質提升,更是打通生產與消費、實現價值倍增的核心樞紐。
實踐隊員們通過對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的實地考察和與企業管理人員的深入交流,從第二產業發展的角度全面把握了天津市津南區小站稻產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的發展路徑,深刻認識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的關鍵紐帶作用。
此次調研后,“稻夢鏈萬家”實踐隊圍繞小站稻產業鏈延伸、品牌價值提升、三產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隊員們一致認為,小站稻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拓展產業鏈條、深化產業融合。未來,“稻夢鏈萬家”實踐隊將把調研所得轉化為研究成果,為推動小站稻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通訊員高灼言 朱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