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解鎖邊疆地區鄉村振興的獨特密碼,激發延邊多元產業融合的內在活力,8月下旬,政法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踏足延吉的多個特色村落,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地調研之旅,以青春的視角,深入剖析延邊鄉村“文旅融合、紅色傳承、農業奠基”的振興之道。
在充滿民族風情的延吉春興村,團隊首先探訪了旅游服務中心,對村莊的發展脈絡有了初步的了解。隨后,參觀了村內古建筑和柳議亭,深入感受青瓦白墻的傳統民居和民俗飾品所帶來的特色民族風情。通過與村民的深入交流,隊員們從飲食文化的傳承、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等多角度,了解了“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的創新發展模式,如何將特色民俗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優勢,以及文旅產業在帶動村民增收和村貌整體煥新中的重要作用。
來到太興村,團隊一行步入中共東滿特委紅色歷史展陳館,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實物展陳和逼真的場景復原,重溫了東滿地區黨組織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輝煌歷程。在旗幟廣場,隊員們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深刻領悟革命先輩扎根邊疆、英勇奮斗的紅色精神。此外,他們還考察了村內的特色民宿,這些民宿不僅為游客提供了體驗紅色文化的獨特場所,也成為了傳承紅色革命傳統的重要平臺,實現了紅色教育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
調研的最后一站是光東村的稻田片區。在這里,無邊的稻田如同碧綠的綢緞般鋪展在廣袤的邊疆大地上,生機勃勃。在接待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踏上田埂,深入田間地頭,詳細了解了水稻品種、綠色種植技術和產銷模式,并重點調研了“稻旅融合”項目的實施情況——包括稻田低空纜車、小火車等旅游項目對游客的吸引力,以及優質稻米產業鏈的拓展路徑。通過實地走訪,團隊清晰地看到了光東村以高品質水稻種植為基礎,不僅保障了糧食安全,更通過農旅融合將“稻田”變成了“景點”,走出了一條“穩糧增收、農旅互促”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此次延邊之行,春興村的民俗文旅魅力、太興村的紅色精神賦能、光東村的綠色農業發展,共同描繪出一幅延邊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壯麗畫卷。未來,政法學子將繼續聚焦邊疆鄉村的發展需求,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方案,以專業的力量助力延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片邊疆沃土上書寫更加絢爛的青春篇章。
(通訊員:修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