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政策東風,8月18日至20日,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扶鷂直上”調研團隊專程奔赴廣東省陽江市,圍繞陽江風箏的文化傳承、創新傳播及文旅融合發展開展實地調研,為當地非遺保護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探尋路徑、提供參考。
沉浸體驗,觸摸非遺溫度 8月18日,調研團隊來到陽江風箏館。踏入館內,靈芝風箏等經典作品便映入眼簾,直觀地展現著陽江風箏獨特的藝術風采。
在講解員的細致講解下,團隊成員們對陽江風箏的歷史脈絡、制作工藝有了全面了解,還感受到了陽江古城“九街十二巷”的建筑風格。“原來每一只風箏背后都有這么多講究,從選料到扎架,再到糊紙和繪畫,每一步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團隊成員如是感慨道。
隨后,團隊前往非遺傳承人工作室,與傳承人展開面對面交流。傳承人熱情地向大家展示了風箏制作的全過程,親自示范“扎、糊、繪、放”四藝精髓,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十分細致。期間,傳承人老師也坦誠地分享了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如年輕傳承人難尋、市場需求有限等,并對同學們的到來表示了感謝。隊員們認真傾聽、詳細記錄,在參觀的首日便對陽江風箏的概況有了深刻的認識。
實地考察,洞察現實發展 8月19日,社會實踐隊來到南國風箏競賽場。南國風箏競賽場位于鴛鴦湖公園內,環境優美,許多游客和附近的住戶在此閑游漫步。
因天氣原因,當天無法觀賞風箏放飛活動,在當地采集了圖像資料后便調整調研方案,轉而來到陽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風箏主題文創店鋪和非遺手工藝品市場。在文創店鋪里,風箏文創產品琳瑯滿目,但隊員們也發現,部分產品存在同質化嚴重、設計缺乏新意等問題。在藝品市場,他們積極與攤主交流,了解到部分傳統手工藝品因價格較高、宣傳不足等原因,銷售情況并不理想。通過考察,團隊深入分析了現有陽江風箏文旅衍生品開發的痛點并詳實記錄,為后續提出改進建議提供了依據。
文旅聯動,探索融合潛力 8月20日,調研團隊前往海陵島風景區,實地調研濱海旅游與風箏文化的融合情況。景區工作人員向隊員們介紹了正在開展的沙灘風箏節、親子風箏體驗營等活動,而后隊員們又與現場游客交流,詳細記錄了大家對這類文旅融合項目的體驗感受,為評估自然景觀與非遺IP的融合潛力提供了依據。團隊認為海陵島的濱海風光與陽江風箏文化結合,具有較大的前景。
隨后,團隊一行由沙灘步行來到不遠處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點探討風箏文化與海洋歷史文化的結合可能。館內豐富的海洋歷史文物和史料,為隊員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家圍繞如何將風箏文化與海洋歷史元素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旅產品問題展開討論。
作為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生動實踐,此次調研充分彰顯了高校對接社會需求、助力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通過這三天的深入調研,團隊收集了大量詳實的數據,為后續深入研究、優化文旅發展提供思路,也為當地破解非遺傳承難題注入高校智慧與青春活力。
風箏線牽千年夢,非遺不遺更應高飛。調研雖已落幕,但傳承與服務的腳步并未停歇。據團隊負責人介紹,后續“扶鷂直上”團隊還會與受訪單位展開持續交流,關注調研成果的轉化,繼續以實際行動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為文旅融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