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同學們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的殷切囑托,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數智助農”實踐隊于8月14—8月15日赴“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在院分團委書記戴士崴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場集實地調研、校企座談與文化浸潤于一體的暑期社會實踐,在知行合一中探尋“壽光模式”的寶貴經驗和“數智助農”的鮮活方案。
一、從“窮壽光”到“中國蔬菜之鄉”,黨員引領下的鄉村致富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歷程也是黨領導群眾發家致富的歷程。壽光被稱為“綠色革命”的搖籃,而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正是革命“火種”播撒第一人。社會實踐第一站,實踐隊員奔赴壽光市三元朱村開展實地調研。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走進冬暖式蔬菜大棚,與正在勞作的村民深入交流。村民們熱情地分享著大棚種植帶來的生活改變,“我們現在用沙子或者椰糠做種植土,一次可以循環20-30年,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上來之后,大蔥畝產能達到2萬至2.4萬斤,而且拖拉機都帶有導航設定,走的線是筆直的。”一位大姐笑著說道。
隊員們了解到,1989年8月,王樂義書記帶領全村17戶黨員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種起了黃瓜等反季節蔬菜。當年就試種成功,全村產生17個“雙萬元戶”。這也解決了我國北方冬春季節蔬菜供應單一、緊張的歷史性難題。此后,發了“瓜菜財”的壽光人毫無保留地把寶貴技術推向了山東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綠色革命”席卷全國。30年后的今天,這位屬于“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優秀黨員仍然奮斗在傳播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創新超越的工作第一線。
二、科技賦能:農業有“智”更有“質” 在翔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踐隊成員們參觀了其智能溫室,近距離感受物聯網、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公司推出了全套水肥一體化種植方案,其水肥操控系統能根據農田土壤水分等實際情況,科學精準地為農田提供滴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降低人工成本。同時公司也開發了自己的物聯網平臺,實現了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及智能控制,建立了植物的生長模型讓整個過程更智能、更便利。
在壽光蔬菜小鎮,實踐隊員了解到壽光蔬菜產業集團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科技賦能,打造集果蔬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為一體的全國優質綜合性一站式服務平臺。在蔬菜大棚中,講解員向大家介紹了公司的智慧物聯網、以蟲治蟲、玻璃溫室無土栽培等技術,讓成員真實感受數智結合對傳統農業的科技賦能。
三、提質增效:從“單點突破”到“全鏈蝶變” 科技的“點”上突破,為壽光蔬菜產業注入了強勁動能,而將這種動能轉化為全鏈條的“面”上優勢,才是“壽光模式”持續領跑的關鍵,紀都現代共富產業園正是壽光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實踐隊調研發現,紀都現代共富產業園集成多種科技設施,從育種研發、生產管理、加工流通到品牌營銷,構建起一個環環相扣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充分體現了壽光在做強做優蔬菜全產業鏈品牌化發展的層層發力。
在蔬菜文化藝術館,形態各異的蔬菜雕塑,創意十足的景觀造型,農業與藝術巧妙融合讓實踐隊成員眼前一亮。景觀與蔬菜融為一體,蔬菜作物搭配紅色元素,這正是壽光實現農業全鏈蝶變,拓展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土地生出致富希望的生動實踐。
在校企座談會上,團隊成員與園區專家安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探尋壽光模式的經驗與面臨的挑戰。針對學生提出的農業數字化轉型問題,安老師認為國家政策是重要因素,核心驅動力是規模化生產需求,只有數字化賦能的價值得到農民認可,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才會更加順利。對于跨區域推廣的問題,結合壽光模式在新疆地區的實際應用,他表示跨區域的應用不適問題“基本能克服”,關鍵在因地制宜。對湖北等地借鑒壽光模式,他強調需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從基礎農業技術推廣開始,在充分認識市場風險的前提下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專家答疑解惑,同學們對于“數智助農”的興趣和熱情更加濃厚。
四、標準引領:“壽光經驗”輻射全國 農業話語權的本質是標準制定權,壽光不僅輸出產品,更輸出技術和標準。下一站,實踐隊來到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進行參觀學習。中心劉主任對實踐隊一行表示熱烈歡迎,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詳細介紹了中心的發展情況。
在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主導制定12項國家標準,集成2369條標準,“壽光標準”覆蓋全國72個標準化基地,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實施標準化,實現蔬菜提質增值。基地輻射帶動蔬菜標準化生產面積達80萬畝,實現由“技術輸出”向“模式輸出”轉變。同時,大力發展預制菜、蔬菜深加工產業,推動“壽光標準”走向“一帶一路”。
從“大棚革命”到“智慧農業”,從“蔬菜之鄉”到“全國菜籃子”,壽光人用智慧將“土疙瘩”變成“金疙瘩”,推動壽光蔬菜產業全鏈條升級,不僅形成“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千億級集群,更以輸出120余項蔬菜標準、服務全國的“壽光方案”,展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這座始終站在田埂上望向世界的城市,將不斷書寫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壽光模式”的寶貴經驗能否助力湖北省農業發展始終是實踐隊員們關注的焦點。在目前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實施期,湖北省農業發展只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自身農業發展優勢,利用科技驅動農業全產業鏈共同發展,合理借鑒“壽光模式”的寶貴經驗,拓展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新路,同樣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走出高質量的發展致富路。未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的學子們將積極前往湖北省各地級市開展“數智助農”調研,繼續攜數字經濟專業之所長深耕鄉土,讓“數智助農”延伸至湖北乃至全國的田野阡陌,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絢麗綻放!
實踐團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數智助農”實踐隊
(通訊員:劉曙昕、陳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