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里的標本瓶還沾著大瑤山的晨露,問卷上的字跡仍裹著瑤寨油茶的暖意——東北林業大學“云麓生靈守護團”的8名00后,用8天時間探索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生態保護的實踐,寫進了青山與瑤寨的每一處角落。
晨行山野:讓課本知識“活”在林間 天剛亮,小隊就背著采樣工具踏上預設的樣線。古蘭溪邊的石頭上,一只蛙類的指端吸盤格外顯眼,這正是課堂上曾學習的雨蛙科特征——從前書本里的“分類知識點”,此刻變成了能近距離觀察的鮮活生命。
沿途的發現不斷刷新著認知:巖壁間,幾株瑤山苣苔悄然綻放,作為僅分布于大瑤山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它紫瓣綠萼的模樣,比標本館里的展示更顯嬌貴;向陽坡上,蛺蝶、粉蝶圍繞蜜源植物飛舞,翅尖的鱗光在晨光里閃爍,直觀呈現出昆蟲與植物的共生關系。
午后瑤寨:藏在民生里的保護心意 雨霧剛散,小隊踩著濕滑的石板路走進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村落。嶺祖村的木樓嵌在青山間,敲開一戶家門時,屋內飄出的油茶香氣格外溫暖。居民們接過問卷的模樣格外熱忱,有人指著墻上“和諧發展,鳥語花香”的標語,眼神里滿是認同;有孩子湊過來,盯著手機里銀杉的照片,好奇地打量這棵“只長在大瑤山的大樹”。
問卷數據藏著真實的社區現狀:87.5%的居民在大瑤山居住超10年,83.33%認可當地生態“非常好”,但僅有33.33%參與過生態保護活動,“時間沖突”“不知參與渠道”是常見阻礙。可孩子們眼里的好奇、老人們口中“護林子就是護日子”的樸素認知,讓小隊看到了社區參與保護的潛在力量。
夜探密林:解鎖黑暗中的生命圖景 當夜幕籠罩瑤山,手電光束成了探索的“眼睛”。小隊踩著腐葉鋪就的“軟毯”深入林間,耳畔是蟲鳴交織的夜曲,腳下偶爾掠過倉促逃竄的蜘蛛。夜色里的發現格外豐富:拖著大螯的鍬甲在樹皮上爬行,螽斯在草葉上產卵,還有小蝸牛緩緩爬過路面。遇到誤闖光束的小生物,小隊總會小心將其放回草叢。3個多小時的夜巡雖讓褲腳沾滿泥土,卻收獲了課本里未曾詳盡描述的“夜行動物圖鑒”,每一次駐足觀察,都是與自然的深度對話。
訪館尋蹤:讀懂文化里的生態智慧 小隊走進瑤族自治縣博物館與銀杉公園博物館。在博物館里,獵裝袖口的獸紋刺繡、婚嫁服飾上的山林圖騰,默默訴說著瑤族“進山不濫捕”“敬山如敬祖”的古老傳統;展柜中的竹編食盒,據介紹是從前山民巡山時所用,總會特意為林間生靈留份野果,這份“共享自然”的智慧,藏在一針一線、一竹一木里。
銀杉公園博物館的玻璃柜中,銀杉切片在燈光下泛著光澤,年輪里圈著冰期的秘密;蝴蝶標本的翅尖,還沾著與山野間同款的花粉。此刻,“生物多樣性”不再是抽象術語,而是可觸摸的紋路、可感知的歲月傳承。
歸途約定:守護的故事未完待續 8天的瑤山行雖已結束,小隊帶回的卻不止是樣本與數據——是晨露里的瑤山苣苔,是瑤寨油茶的暖意,是孩子們好奇的眼神。后續,小隊計劃將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與建議反饋給保護區管理局,讓保護的種子在更多人心里扎根。大瑤山的蟬鳴仍在山谷間回蕩,這場與自然的約定不會落幕。若你也愛這片青山,不妨下次一同啟程,用腳步丈量生態之美,用行動續寫守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