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香飄萬家:走進會館村,聆聽農戶的“稻”路心聲
8月29日上午,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稻夢鏈萬家”實踐隊前往天津市津南區會館村,與當地小站稻種植戶進行了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在種植、銷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真實聲音,了解津南區小站稻產業發展的現狀,設想小站稻未來發展道路。
在稻田邊,實踐隊員們采訪了幾位正在除草的農戶,其中一位李大爺介紹說,目前他家中種植了13畝小站稻,主要品種為“金稻939”和“金稻919”,前者品質高、市場價格好,后者出米率高、產量穩定。然而,種植成本也不容小覷:每畝地的土地流轉費,加上種子、肥料、農藥和機械化收割等費用,總投入較大。另外也存在機械化水平低的問題,盡管政府提供了部分補貼,但高昂的機械化設備價格仍讓散戶望而卻步,只能通過多戶合作的方式勉強實現機械化。
小站稻作為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顯著,但散戶卻難以從中受益。在會館村一間小站稻倉儲室內,農戶坦言,超市中的精品“小站稻”售價可達8元/斤,而他們因缺乏認證資質,只能以普通稻谷的價格賣給收購企業,且申請地理標志商標的高額檢測費和繁瑣流程,普通散戶力不從心。“我們賺的還是辛苦錢。”王大爺無奈表示。
政府提供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的壓力,如稻谷直補、農機和有機肥補貼等,然而,普通農戶生產銷售端仍存在一定困難。農戶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技術上的支持,談及未來,他們充滿期待:“單打獨斗沒出路,產業化才是方向。”目前,大部分村民已加入了合作社,實現了統一管理。
通過這次深度調研,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小站稻種植戶在傳統農業轉型中的期盼與挑戰。政策支持、品牌賦能和技術創新是推動小站稻產業發展的關鍵,未來,如何打通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鏈條,讓農戶真正享受到品牌紅利,仍需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會館村的故事,正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縮影。在這里,希望與挑戰并存,而變革的種子已然播下。
(通訊員高灼言 朱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