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傳統工藝魅力,傳承弘揚優秀文化,5月24日,團隊奔赴揚州非遺珍寶館開啟“探尋簪花技藝,傳承文化薪火”三下鄉實踐,后續還走進當地小學,以文化宣講與手工體驗,串聯起古今傳承脈絡。
珍寶館現場:觸摸簪花歷史脈絡 活動首站,團隊在揚州非遺珍寶館聆聽技藝傳承人講述簪花文化。從唐代初興,到宋代“揚州人無貴賤皆簪花”的鼎盛,明清制作技藝的繁榮,再到近現代傳承變遷,“四相簪花”故事里,北宋韓琦邀友共賞“金帶圍”芍藥,四人簪花后皆登相位,成為揚州簪花文化生動注腳,讓成員們沉浸式感受歷史魅力。
隨后的多寶簪花制作體驗,成員們從設計構思起步,依循“左手取花片、銅絲穿回孔、轉動掐麻花”步驟,在銅絲穿梭、花片翻轉間,從生疏到熟練,親手賦予材料藝術生命,體悟傳統工藝的精細與溫度。
小學課堂:播撒文化傳承種子 結束實踐,團隊走進當地小學。宣講環節,成員們以童趣化語言,把簪花歷史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故事,搭配圖片展示,帶孩子們“穿越”唐宋,感受古人簪花的風雅。“小朋友們,看這‘四相簪花’,一朵芍藥讓四個人都當上宰相,厲害吧!這就是咱們古代簪花的魅力!”生動講解讓孩子們眼睛發亮,踴躍提問,對簪花文化充滿好奇。
手工體驗時,團隊成員化身為“小老師”,耐心指導孩子們制作簡易簪花。從分發材料包,到一步步演示掐絲、組花,“銅絲要這樣穿,花片才不會掉喲”“轉動的時候輕輕的哦”溫柔引導讓孩子們專注投入。孩子們發揮創意,大膽嘗試,雖手法稚嫩,卻滿是對傳統工藝的熱愛。看著親手做出的作品,孩子們笑靨如花,紛紛表示“原來古代的簪花這么好玩,我要回家送給媽媽!”
這次活動,不管是我們在非遺珍寶館觸摸歷史,還是在小學傳遞文化,都讓傳統簪花‘活’了起來。于文化傳承而言,青年實踐架起橋梁,讓古老技藝從博物館走進校園、走向大眾;對學生群體來講,是課堂外的生動教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認同的種子,也讓團隊成員收獲社會責任感。青春力量融入傳承大局,期待簪花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持久的光彩。
(圖為5月24日,團隊成員與非遺講師合影留念。呂汶萱供圖)
(圖為5月24日,團隊成員趙琦的簪花材料包。趙琦供圖)
(圖為6月5日,團隊所宣講小學的同學們正在聽主講老師講課。周瑛琦供圖)
通訊員:趙琦、呂汶萱、張婷婷、陳露、郭成、錢奕、眭秀文、陽忠錦璇、魏晟輝、謝文樂
攝影:呂汶萱、趙琦、周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