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傳統糖畫技藝的傳承現狀,挖掘非遺文化的當代價值,近日,地理與旅游學院赴蕪湖陶辛官圩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調研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對糖畫藝人展開專訪,圍繞糖畫技藝的核心要點、學習傳承、市場發展等方面進行詳細交流,記錄這項傳統手藝的堅守與創新。

糖畫制作的核心技藝在于熬糖。據藝人介紹,傳統熬糖以麥芽和糯米為原料,麥芽發芽至一定長度后碾碎,糯米煮成糯米飯,二者混合發酵7至8小時,擠出汁水后小火慢熬成糖塊,便于攜帶與保存;使用時需將糖塊放入鍋中,以小火加熱融化,火候過大會導致糖料熬糊,影響成品質量。

在技藝學習與傳承方面,藝人十余歲時便在家中接觸糖畫,家族中十一二歲的兒女、孫子也會開始嘗試制作。藝人表示,糖畫技藝入門后難度不大,關鍵在于練好基本功,制作過程中需保持耐心、勻速操作,避免因糖量過多或過少影響作品成型;收徒時首要關注學習者的做人素養,將品德作為傳承技藝的重要前提。

制作的安全問題,藝人特別提醒,需嚴格控制糖料溫度,防止高溫糖料接觸皮膚造成燙傷。同時,為順應社會潮流,糖畫造型已從傳統的十二生肖,拓展到小豬佩奇、熊大熊二等動漫形象及文字、姓名定制等,藝人還會通過手機觀看卡通片,學習新造型以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此外,藝人常參與灣沚區“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助力糖畫技藝的普及與推廣。
在市場與銷售層面,糖畫的消費群體以喜愛動物造型的小朋友、偏愛卡通和姓名造型的青年為主,部分外國人也會參與體驗。藝人通常在廟會、特殊活動或公園出攤,南京父子廟景區因客流量大,也是常去的經營地點。不過,當前糖畫市場面臨推廣難度大、規模小、銷量有限的問題,場地費是主要經營成本;價格方面,常規造型糖畫15元,哪吒等復雜造型25元,日收入不穩定,少則一二十元,多則兩三百元,受出攤地點與活動影響較大。

關于糖畫的保管與設備影響,藝人介紹,糖畫裝袋后可保存,夏季能存放一兩天,冬季約一個月,需避免放入冰箱,以防糖料接觸水汽融化;未被購買的糖畫可重新熔化后再次使用。目前雖有制糖機器,但手工糖畫能根據需求靈活創作,機器則多為固定圖案,且部分兒童更愿意動手體驗手工制作,因此機器對傳統糖畫手藝的沖擊較小。
此次專訪不僅讓地旅學院實踐團隊深入了解糖畫技藝的細節,更感受到傳統藝人對非遺文化的堅守。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此類傳統手藝的發展,通過更多形式助力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讓更多人認識、喜愛傳統技藝。
圖\文:陶辛官圩文化尋跡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