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引導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紅色工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于7月1日再次啟程,第五年奔赴撫州市南豐縣太和鎮,開展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支由14名師生組成的隊伍,秉承“科技賦能、服務民生、傳承紅色”的理念,在太和鎮的田間地頭、村舍農院,用專業知識和青春汗水,續寫著服務鄉村的五年答卷。
技術惠民解民憂
實踐團在杭山村設立義務維修服務站,隊員蹲守維修點鉆研故障電路的身影成為獨特風景線;像這樣的場景,據統計,五年間在太和鎮的多個村落不斷上演。針對農村家電“超期服役”現象普遍的問題,實踐團充分發揮學院的專業優勢,五年累計修復電飯煲、電風扇等生活電器420余件,服務范圍覆蓋太和鎮4個行政村200余戶家庭,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村里的電器120”。在村頭超市,團隊主動解決積壓一年的設備故障,店主動情表示:“這些年輕人真正延續了紅色工匠精神!”
產業賦能破瓶頸
面對當地龜鱉產業面臨的生態困境,實踐團深入養殖基地開展水體治理,清除危害水質的西葫蘆植被超2畝,有效提升溶氧率30%。團隊連續兩年深入中國南豐龜鱉產業科創園,系統調研桂建芳院士團隊打造的“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體系,解碼年產值31.5億元的“學霸甲魚”共富密碼。后續,團隊將形成萬字調研報告,為特色產業升級提供青年方案。
稚手匠心筑港灣
實踐團在杭山村村委會開展了“以青春之名,守護童年星光”童心港灣系列活動:隊員童靜怡通過圖文、實驗和問答生動普及防溺水“六不準”知識,筑牢兒童安全屏障;隊員們帶領孩子們制作跳蛙與天鵝手工,鍛煉動手能力并收獲協作快樂與友誼;隊員陳利民則利用《熊出沒》動畫片段引出主題,并結合無人機科普課堂,巧妙融合科學知識與安全意識,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實踐團成員在服務奉獻中錘煉本領、厚植鄉土情懷,其務實作風與“童心港灣”的溫情交織,共同匯聚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青春力量,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光芒。
安全防線筑根基
實踐團在丹陽村創新實施的“移動安全課堂”成效顯著。實踐團入戶宣講防溺水“六不準”規范,開展用電安全演練,五年前實踐團初到太和鎮時,村里老人大多還用著功能簡單的老年機。如今智能手機普及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信息卻防不勝防。實踐團創新的“移動安全課堂”也隨著需求年年升級:從最初發放紙質宣傳單,到如今手把手進行智能手機反詐操作教學。今年重點教老人們開啟“騷擾電話攔截”和“詐騙信息識別”功能,現場為23位老人的手機筑牢了“防火墻”。“以前總擔心孫子玩水,現在孩子自己會背安全守則了!”村民陳大娘握著隊員的手連連稱贊。據統計,實踐團近五年來累計發放安全手冊150份,入戶宣講覆蓋重點人群,在太和鎮編織起一張越來越密的安全防護網。
紅色薪火永相傳
值此建黨104周年之際,實踐團來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康都會議舊址。在毛澤東同志舊居那盞斑駁的煤油燈前,隊員們聆聽著八旬老黨員講述八十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崢嶸歲月:“康都會議為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盞燈下,革命先輩們運籌帷幄……” 老人深情撫摸著燈盞,“現在,看到你們年輕人帶著知識和科技回來建設老區,這就是紅色精神最好的傳承啊!”
從最初的組織參觀紀念館,到學院在康都會議遺址的紅軍隨營學校掛牌,再到如今邀請當地老黨員結合親身經歷,講述在黨的領導下鄉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五年以來近百名應科學子重走這條路,聆聽這段歷史,才真正體會到‘扎根鄉土、服務人民’這八個字的千鈞重量,也更明白了‘強國復興有我’這份使命的深刻內涵。
返程的班車緩緩啟動,杭山村的孩子們追逐揮手的身影在后視鏡中漸漸模糊。但每一位實踐團成員都深知,這七天來,他們在維修臺前播下的“工匠精神”種子,在龜鱉塘邊注入的科技基因,在童心港灣點燃的求知火種,早已在太和鎮這片沃土上悄然生根、發芽。五年深耕,青春不負沃土;匠心筑夢,振興薪火相傳。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紅色工匠”實踐團將繼續用腳步丈量鄉土,用智慧服務鄉親,為南豐縣、為贛鄱大地的鄉村振興貢獻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