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至22日,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點亮古街·聲動河瀝”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深入新近活化開放的寧國市河瀝溪歷史文化街區,展開了一場旨在破解歷史街區可持續發展難題的專題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數據采集與深度對話,將課堂所學與基層實踐緊密結合,為這條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街如何從“網紅”走向“長紅”提供了來自青年一代的觀察與思考。
“上街頭的包子,下街頭的酒,玩樂還是小溪口。”一則流傳于民國時期的順口溜,為寧國市河瀝溪昔日的市井繁華留下了生動注腳。這條因東津河水運而興的千年古街,歷經數度繁華,也曾一度歸于沉寂。2024年秋,一場歷時近兩年的精細化更新,讓這條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街巷“重渡新生”,迅速成為皖南文旅地圖上的新亮點。
如何讓歷史文脈在現代商業環境中“活”得更好?如何將開街初期的“流量”轉化為長久發展的“能量”?帶著這些課題,安徽農業大學的青年學子們走入河瀝溪,開啟了一場深度的田野調研。
解碼“更新”:探尋“繡花功夫”下的古街活化之道
實踐團隊調研的第一站,聚焦于街區活化的頂層設計與實施路徑。與單純的商業開發不同,河瀝溪的更新項目,源于一場始于2016年、關乎城市記憶“留與舍”的全民討論。最終,“保留情懷”成為社會共識,為項目“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基調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在與街區運營方的深度訪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項目始終貫穿著“微更新”的“繡花功夫”。“我們嚴格遵循‘一棟一策’,堅決避免‘動遷式改造’。”運營負責人介紹,為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的真實信息,無法原位使用的舊磚瓦、舊構件,也被巧妙地“植入”新的景觀小品中,讓歷史的印記得以延續。一個突出的創新實踐是微型管廊技術的應用,它將給排水、電力、通信等五類管線集約化容納于地下,徹底解決了傳統古街改造中管線雜亂、風貌破壞的難題,實現了現代生活功能與歷史環境的“無痕”兼容。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街區內對特色建筑進行測繪記錄。蔣鑫 供圖
多維掃描:數據勾勒街區運行的真實圖景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團隊將街區作為一個微縮的社會生態系統,通過問卷調查與隨機訪談,從多元主體的視角進行了一次“CT掃描”。
調研數據顯示,新街區對青年群體具有強大的吸引力,18至30歲的游客占比超過六成,而社交媒體是他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達56.7%。這一發現揭示了新媒體在傳統文化地標傳播中的關鍵作用。然而,數據也反映出挑戰:90%的受訪商戶認為,節假日與平日客流的“潮汐現象”極為顯著,對日常經營構成巨大壓力。一位經營本地特色小吃的店主坦言:“周末忙不過來,周中又盼不來客。我們最希望的是能有更多活動,把平日的人氣也帶旺。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河瀝溪街區內采訪當地居民。沈慶玲 供圖
在游客滿意度層面,街區古樸的建筑風貌和整潔的環境備受好評,但“交通與停車便利性”和“文化活動的體驗性”則成為明顯的短板。這些來自市場一線的直接反饋,為團隊精準“把脈”街區運營的痛點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向街區保安人員了解日常管理情況。沈慶玲 供圖
青年獻策:為“活態傳承”探尋長效路徑
兩天的密集調研,讓團隊成員對歷史街區的活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在調研總結會上,一場圍繞“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頭腦風暴”隨即展開。
團隊認為,破解“潮汐式”客流困境,關鍵在于豐富平日的文化產品供給。針對調研中游客對深度體驗的需求,團隊建議,可依托街區內的梨園閣、程家大屋等文化空間,策劃常態化的“非遺手作工坊”、“周末民俗小劇場”等小型化、高頻次的文化活動,將靜態的文化展示轉變為動態的、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
圖為團隊成員與印象河瀝運營方負責人開展調研總結會。蔣鑫 供圖
同時,針對游客年輕化、信息渠道網絡化的特點,團隊提出了“數字化賦能”的宣傳策略。建議開發一款“河瀝溪智慧導覽”小程序,內置AR歷史場景再現、商戶優惠券推送、主題游覽路線推薦等功能,精準觸達青年客群,并通過線上互動反哺線下消費。
此次深入基層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是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團隊成員將專業知識應用于解決社會實際問題,不僅為河瀝溪街區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更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國情社情的理解,錘煉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過硬本領。(通訊員 蔣鑫 沈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