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鄉村振興戰略受到國家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廣東財經大學“大艾無疆”實踐團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和貫徹落實廣東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今年7月,奔赴廣東省茂名市泗流村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實踐活動。
黨建引領艾草飄香 泗流村走出鄉村振興富民路
在泗流村,艾草不僅是田間的作物,更是村民走向富足生活的希望。走進寬敞明亮的黨群服務中心,墻上一塊塊榮譽牌匾、一幅幅發展規劃圖,彰顯著村子的奮斗歷程。“咱村能種上艾草,走上致富路,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工作人員感慨道,眼神中滿是感激與自豪。他娓娓道來,曾經,泗流村因產業單一、資源匱乏,發展舉步維艱。黨組織深入調研后,發現本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艾草生長,且艾草市場前景廣闊,便決定將艾草種植作為村子的特色產業來培育。
圖 1 全體成員大合照。通訊員 黎慧霞 攝
為了打消村民們對種植技術的顧慮,黨組織積極聯系農業專家,多次組織種植技術培訓。專家們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村民選種、育苗、施肥、防治病蟲害。“一開始大家心里都沒底,但是看到黨員干部帶頭種,專家又天天來指導,我們就放心大膽地跟著干了。”工作人員回憶道。
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生機勃勃的艾草產業村,泗流村的蛻變是黨心系群眾、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黨群服務中心里的講述,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也看到了泗流村在艾草產業的帶動下,正大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探智田農業科技公司,注入艾草種植新技術
圖 2 團隊成員與李總合照。通訊員 黎慧霞 攝
在鄉村振興的宏大版圖中,高校科研力量與農業企業的攜手,正催生出產業發展的全新動能。來到現代智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我們與李總初次會面,簡單握手致意后,他便熱情引領我們走進企業,開啟艾草產業的探訪之旅。座談交流時,李總圍繞艾草種植侃侃而談,從選種的嚴格標準,到貼合本地氣候、土壤的種植技巧,再到精細化田間管理,每一步都藏著讓艾草茁壯成長的“密碼”,讓我們看到小小艾草從田間到市場的蛻變路徑。
圖 3 團隊成員與李總握手。通訊員 黎慧霞 攝
團隊所帶來的“超臨界萃取技術”,打破了傳統艾草加工的邊界。成員們向公司技術人員詳細講解,該技術如何精準提取艾草中的有效成分,大幅提升艾草附加值。從種植端開始,實踐團推廣的林下經濟套種模式,更是為土地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新思路——在艾草種植區域,合理搭配其他作物,讓“一畝地三份收益”從理論藍圖,一步步轉化為田間可操作的增收方案,助力農戶多元獲利。
李總說道“過去我們缺技術、缺標準、缺市場渠道,只能在低端市場打價格戰。現在實踐團帶了這么好的技術和方法過來,還拍視頻幫我們宣傳,直接讓我們公司的艾草產量翻了好幾倍”“ 大艾無疆”實踐團以專利技術為先導,用“超臨界萃取”挖掘艾草價值,借“林下套種”拓寬增收路徑,將實驗室里的智慧,真正播撒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當智田農業的艾草,與高校科研的“新技術”相遇,鄉村產業振興的畫卷上,正增添一抹充滿科技感與希望感的亮色。
深耕希望田野,共筑艾草新篇
圖 4 實踐團調研艾草田。通訊員 麥家馨 攝
圖 5 綠油油的艾草田。通訊員 麥家馨 攝
深入田間后,我們加入了農民的種植隊伍。大家擼起袖子,拿起農具,跟著農戶學習艾草種植流程。翻土時,感受鐵鍬切入土地的阻力與松垮泥土滑落的觸感;播種時,需小心把控種子間距,確保每株艾草有充足生長空間;覆土環節,要用手輕輕撫平土面,像給種子蓋上一層溫柔的“被子”。農民們嫻熟的動作、耐心的指導,讓我們體會到傳統農耕智慧的深厚底蘊,也明白每一株艾草從種子到成品,要歷經多少雙手的耕耘。
圖 6 實踐團下地種艾草。通訊員 麥家馨 攝
在這片艾草田里,我們不僅看到現代農業與傳統種植的融合,更觸摸到鄉村產業振興的脈搏。黨引導村民種艾草致富,李總帶領團隊深耕艾草產業,農戶們用經驗守護田間希望,而我們這些“新農人”的短暫參與,也讓這場農業實踐有了更生動的注腳。期待這些播下的種子,未來能成長為帶動農戶增收、推動產業升級的“致富苗”,讓艾草產業在科技與傳統的合力下,綻放更絢爛的光彩。鄉村發展,需要專業者引路、耕耘者堅守,也需要更多人走進田間、了解農業,讓小艾草的故事,持續在土地上書寫新的篇章。
學校:廣東財經大學
作者:鄭填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