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煤鄉記憶 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8月2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4名大學生組成實踐團隊,開展了一場以“尋跡煤鄉記憶,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挖掘和保護山西平魯區等地的煤鄉文化遺產,同時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山西作為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開采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煤鄉文化。平魯區等地煤礦資源豐富,在長期的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工業遺產和人文記憶,如傳統采煤技藝、礦工生活習俗、礦區特色建筑等。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煤炭資源的逐步轉型,許多珍貴的煤鄉記憶面臨失傳風險,礦區周邊鄉村也在產業轉型中面臨發展瓶頸。在此背景下,開展“尋跡煤鄉記憶,賦能鄉村振興”三下鄉項目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實踐團隊首站抵達石峰村,參觀了當地蘭花永勝煤業的生產區。生產桶上的斑斑銹跡記錄了多年來煤礦高速發展的印記。隨后,在生產安全員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煤炭生產車間。
烏黑的煤塊在那一刻顯得熠熠生輝,它們不僅給寒冷中的人們送去了溫暖,更照亮了整個世界。在安全員的介紹下,團隊成員了解了老一輩煤礦工人過去艱苦卻充滿奮斗精神的采煤歲月。那些深深的車轍印、斑駁的礦井口仿佛都在訴說著煤鄉的輝煌歷史。
參觀完煤礦生產區后,團隊一行人來到石峰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村支書進行了深入交談,全面了解了煤礦對村民發展的帶動作用。隨后,在村支書的指引下,團隊拜訪了村里正在干活的幾位農民伯伯。當農民伯伯們得知大學生們的到來時,立刻停下了手中的活,臉上綻放出和藹可親的微笑。實踐團隊隊長唐建鑫與李爺爺交流時,李爺爺感慨地說:“這個礦開得真不賴,要不是煤礦的建立和發展,哪能有今天不用進城,在村里就能掙錢的好日子。”一談到村子旁邊的煤礦,李爺爺和其他農民伯伯臉上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對煤礦的發展贊不絕口。從農民伯伯們口中,團隊成員還得知,他們現在正在為村子里修路,從前下雨天那條泥濘的小土路馬上就要變成寬敞的柏油馬路。“礦上不僅給村里修路,財務還給我們發工資。”一位戴帽子的爺爺高興地說。
隨后,唐建鑫拿起鐵鍬,與伯伯們一起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中。那一刻,伯伯們佝僂的身軀顯得那么高大挺拔,這一美好時刻將永遠被大學生們銘記。石峰村是一個以煤炭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鄉村,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鄉村發展面臨轉型挑戰。近年來,該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之路
,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此次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為煤鄉村的鄉村振興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同時,這次活動也讓大學生們深入了解了鄉村的實際情況,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尋跡煤鄉記憶,賦能鄉村振興”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在石峰村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作為計算機工程專業的實踐團成員,這群大學生帶著專業賦予的技術敏銳度和創新思維,在煤鄉的土地上播撒下了與眾不同的希望種子。未來,他們將帶著代碼的溫度和算法的智慧,努力在煤鄉的巖層里撬開裂縫,讓陽光和雨露得以滲透。當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過,這些融合了技術與熱愛的種子,必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或許是一個由大學生團隊搭建的鄉村數字生態系統,或許是一群被點燃科技夢想、選擇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最終都會綻放出屬于煤鄉的、科技賦能的絢麗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