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系“賡續紅色血脈,尋訪革命足跡”三下鄉青年志愿團,循著紅色印記走進儀征博物館與江海博物館,以志愿者講解員的身份讓革命歷史“活”起來,深化農民群體紅色認同,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首批志愿者首站抵達儀征博物館,圍繞三大展區構建紅色歷史講解脈絡,讓先輩故事可觸可感。在渡江戰役展區,志愿者們聚焦當地農民支前事跡,生動講述群眾劃船護送解放軍渡江、手推獨輪車運送糧草、連夜趕制軍衣的熱血故事,將先輩的無畏精神具象化;宜陽運河遺址展區內,志愿者以展柜中的陶制容器、漕運文書為依托,回溯農民在運河畔耕種勞作、助力地域發展的奮斗歷程,展現代代相傳的實干基因;英烈與氣節展區里,文天祥相關文物、圣元旗等展品成為講解核心,志愿者們通過歷史細節傳遞民族英雄的忠貞氣節。此外,展柜中陳列的支前民工復員證、功勞證及二等功臣勛章,更成為志愿者講述普通農民投身革命的“活教材”,每一道歲月痕跡都讓聽眾深刻感知群眾對革命事業的赤誠。

隨后,第二批志愿者抵達江海博物館,以“守護+講解”雙行動激活紅色資源。志愿服務前期,志愿者們細致擦拭展柜、逐字核對展品資料,為紅色文化傳播筑牢基礎。講解環節中,他們重點挖掘江海兒女的精神傳承:從袁錫范夫婦舍命守護黨旗的赤誠,到老船工陳維巖堅守傳統造船技藝的執著,再到黃一良、施兆明、汪克等先輩在工業、軍事領域的開拓奮斗,志愿者們用通俗語言將身邊人的紅色故事講給農民聽眾,點燃大家的傳承熱情。同時,志愿者以“飲水思源”為主題,向群眾強調革命歷程中人民群眾的關鍵貢獻,耐心解答歷史疑問、維護展廳秩序,讓博物館成為紅色文化傳遞的溫暖載體。
此次紅色傳承之旅,志愿者們以講解為橋梁,讓博物館中的文物與歷史走出展柜,化作農民群眾聽得懂、能共情的故事。下一步,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系三下鄉團隊將繼續以紅色志愿為紐帶,推動紅色基因在鄉村落地生根,為凝聚鄉村文化振興力量持續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