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張家渡老街,鐵鋪火星四濺,清脆鍛打聲穿透街巷——這是“鍛影鑄夢,鐵韻傳承”浙江外國語學院赴臨海市張家渡社會實踐團與百年鐵藝的初遇。團隊先循叮當聲探訪“許字號”傳承脈絡,對話徐華東、許輝敏等傳承人;后又開展落地活動,在調研與實踐的交織中,解鎖非遺守正創新的更多可能。
探百年技藝:從謀生手藝到非遺名片
“清代至今,這叮當聲就沒斷過。”第三代傳承人許大和的故事,是張家渡鐵藝的鮮活注腳。清末許氏兄弟赴黃巖學藝,獨創“從里往外調”鍛打技法,所造兵器“刃利如霜,久用不卷”;許大和鑄的背刀曾砍裂鐵砧而刃口無損,“刀比人長壽”的贊譽,讓打鐵這門苦力活漸漸成了當地的非遺名片。
徐華東的鐵鋪里,傳承故事仍在延續。他自小跟著父親許大和學打鐵,“火候、材料厚度全憑眼力與手感”,早年上門為鄉親定制菜刀的經歷,讓他摸透了淬火工藝的門道。如今他和兒子徐劍搭檔鍛刀,父子倆一錘一鉗的身影里,藏著古老技藝代際相傳的溫度。“以前總覺得非遺只是名錄上的符號,直到看見鐵匠師傅滿是老繭的手,精準錘出刀刃的弧度,才明白它們是這樣栩栩如生。”隊員馮悅的感慨,道出了調研中的真切體悟。
團隊成員抓拍徐華東制刀專注瞬間
看淬火新生:從雙人掄錘到線上傳藝
走進“許字號”第五代傳人許輝敏的鐵鋪,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清晰可見。“祖輩靠夫妻檔打鐵,一人掌鉗一人掄錘,一天頂多造4把刀;現在有了汽錘設備,單人一天就能打7把。”機械化雖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嵌鋼、淬火等關鍵環節,仍得靠匠人多年積累的經驗把控,這才守住了鐵藝的手工溫度。
張家渡年產菜刀約4萬把,不僅覆蓋國內20多個省份,還遠銷海外;許輝敏還主動擁抱新媒體,在抖音上展示鍛打過程、做產品實測,針對年輕人擔心的“易銹”“外觀普通”問題,他突破不銹鋼夾鋼技術,讓傳統夾鋼刀既保鋒利,又添現代美感。“‘天下三大苦,打鐵為首’,就是這份不怕苦的硬氣,讓張家渡鐵藝在汗與火里生生不息。”臨海籍隊員蔣悠琪看著鐵板在錘下逐漸變成鋒利菜刀,心底的鄉土情感更濃了。
團隊成員采訪許輝敏畫面
踐傳承行動:從調研到落地,讓鐵藝“活”起來
調研之外,團隊把思考變成行動,在張家渡開展落地活動,讓非遺從“被看見”變成“可體驗”。李師傅現場為活動參與者們演示打鐵鍛造,800℃的火爐里,鐵塊從暗紅慢慢轉成亮白,每一錘都落點精準,火花濺起時格外耀眼。
“創意工坊”里的互動氛圍格外熱烈。“快刀斬亂麻”環節中,參與者分組比拼,用張家渡菜刀和普通菜刀切竹筍、年糕。張家渡菜刀切食材時利落干脆,斷面平整,相較之下普通菜刀則稍顯滯澀;主持人結合實操講解刀具特點,現場笑聲不斷,在輕松氛圍中讓參與者直觀感受張家渡菜刀的鋒利特質。
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參觀鐵藝展覽館
最具意義的是針對當地孩子的非遺認知活動。團隊先帶孩子們參觀鐵藝展覽館,指著展柜里的老工具、老刀具,講背后的鍛造故事——比如某把刀是許家祖輩為山民打造的,用了幾十年還鋒利;再引導孩子們觀察手工鍛刀與機器制刀的區別,比如手工刀刀柄的紋路更獨特,刀身有錘打的痕跡。隨后大家圍坐討論“更喜歡手工刀還是機器刀”,有孩子說“手工刀像是有溫度,能想到師傅打鐵的樣子”,也有孩子說“機器刀很整齊,但手工刀更特別”。這場小討論,悄悄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關注家鄉非遺的種子。
團隊成員與當地兒童開展深入交流討論
活動尾聲,團隊與括蒼鎮工作人員交流活動成效。“年輕人用新視角做非遺宣傳,不管是短視頻還是現場體驗,都讓鐵藝離大家更近了。”負責人肯定了團隊的努力,提到這樣的活動既能傳播文化,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是“雙向受益”;還表示后續會探索提供場地支持、資源對接等幫助,助力青年參與非遺文創設計、研學課程開發等產業化探索,“希望更多人能一起把咱這鐵藝傳下去”。
團隊成員和當地孩子活動留影
文|邵廣妍 戴伊曼
圖|鄭合婧 凌嘉怡 戴伊曼